1
前陣子,在網(wǎng)上看到一則令人惱怒的新聞。
成都一名17歲男生,虐貓成癮。
一只兩個月大小的小奶貓,在他手下,被折磨得不成樣。
頭皮被扒,大腦可見。
下顎骨被掰掉,鼻梁斷裂潰爛。
僅看著文字,都血腥殘忍到痛心。
奶貓因醫(yī)治無效,無奈安樂死。
經(jīng)知情人透露,這個男生已經(jīng)虐殺了6只動物。
每次惡行,他還會記錄下來,發(fā)在朋友圈和網(wǎng)絡(luò)上。
并引以為傲:
“我一個月平均要殺掉1-2只貓或者狗來娛樂,折磨好幾天再玩死,說實話這種感覺真的挺好?!?/p>
“我下次還敢,你們越罵我越興奮?!?/p>
然而,這只是事件的一星半點。
背后還藏著,更可怕的魔鬼。
那便是他的家人。
虐貓這件事,原來他的父母、奶奶,全部知情。
并且完全支持。
原因是男孩有心理疾病,虐殺貓咪能緩解他的癥狀。
為此,母親會親自來到寵物店,用自己的名義領(lǐng)養(yǎng)貓咪。
因為兒子未成年,沒有領(lǐng)養(yǎng)權(quán)限。
而父親,則通過購買、捕捉等途徑,獲取貓咪。
在虐貓這件事,他們有著明確分工。
越是這樣,越可怕。
目睹著自己的孩子,走上罪惡行徑。
他們選擇不是阻止,而是扶持。
讓惡,在溫室里蓬勃生長。
我不敢想象,如果這個男生繼續(xù)如此走下去,會做出什么樣泯滅人性的事?
2
看到這個新聞,想起了今年出獄的李天一。
談起他,所有人都有同樣的印象。
囂張、跋扈、猖狂。
這樣的性格,也令他受到了牢獄之災(zāi)。
而走在今時今日,背后的原因,離不開他的父母——李雙江和夢鴿。
在兒子出生后,兩人很是疼愛。
最直觀的,就是給錢。
李天一的發(fā)小,曾表示:
“他太有錢了,一輛自行車都上萬?!?/p>
15歲那年,李天一就擁有了人生第一部寶馬。
這在夢鴿看來,只是尊重孩子的需求。
這還不止。
品行上,他們也是秉著“慣子”這條路。
性情暴躁的李天一,在學??墒莻€刺頭。
和很多同學都有矛盾。
并多次揚言,要弄死對方。
可李雙江表示,這只是孩子的個性表現(xiàn)。
即使后來李天一出了事,他倆依舊如此。
2011年9月6日,李天一與人發(fā)生口角。
隨后,毆打了對方。
揍完還留下一句:我看誰敢報警?
事情一經(jīng)曝光,李雙江立即趕往醫(yī)院。
向傷者道歉,并懺悔道:
“我對不住你們,我寧愿你們用棍子打我一頓?!?/p>
言外之意,就是愿意背上兒子的過錯。
2013年2月,李天一因性侵罪被捕入獄。
在輿論下,母親夢鴿的態(tài)度,一直是護短。
甚至回應(yīng):為兒子做什么都不過。
但這次,他們的庇護大傘,再也撐不住法律的制裁。
李天一因犯強奸罪,被判十年。
那么,為什么我要把兩件事,放在一起說呢?
因為在成都男孩身上,看到了李天一的幻影。
同樣是父母溺愛,同樣是性格惡劣。
李天一成了無視法規(guī)的混世魔王。
而成都男孩,如果不加以制止,結(jié)局會是什么樣?
不得不說,一些少年的惡,完完全全是源于家長的愛。
因為他們,永遠默許這種行為發(fā)生。
潛移默化下,很有可能將孩子養(yǎng)成一類人。
自私自利、唯我獨尊。
這樣做家長,無疑是場災(zāi)難。
3
放眼身邊,類似的家長,可謂千千萬萬。
列車里,有3名孩子在追逐打鬧。
影響到乘客休息之余,還十分危險。
有人就忍不住,想去找孩子的家長溝通,讓孩子消停一會。
沒想到,卻遭到無底線的謾罵。
“孩子跑來跑去怎么了?”
“他是小孩,小孩吃屎你也吃嗎?”
“小孩就是要活潑,臭不要臉,臭婊子!”
短短一刻,把人性最丑陋、無賴的嘴臉,暴露無遺。
在優(yōu)衣庫里,女子正在試衣間換穿。
突然有兩名小男孩,掀起了簾子。
在女子的制止下,他們不以為然,一旁的家長也無動于衷。
甚至轉(zhuǎn)過頭來,辱罵她行為不檢點。
而在無底線的縱容下,換來的是什么?
是沒有約束的放肆。
大庭廣眾下,女孩一手擰著母親的耳朵,一手扯著其頭發(fā)。
氣哄哄地吼道:
“你到底給不給錢?!”
在場的人,全部都震驚萬分。
可面對女兒的蠻橫,作為母親,居然沒有表現(xiàn)出意外。
而是無奈地坐在車上,默默接受這一切的發(fā)生。
仿佛早已習慣,女孩她的做法。
無獨有偶。
有一個男孩,在客廳和父親起了爭執(zhí)。
母親連忙勸阻,并護在兒子身前。
但還是鬧得不可開交。
憤怒的男孩,再也按捺不住。
他撲上去,對著父親腹部,就是一腳。
然后揪住領(lǐng)子,一頓毒打。
一旁的母親,拉都拉不住。
這還不是最氣人的。
后面,不解氣的男孩,順手把桌子上的飲料,澆在父親的身上。
看完這些血淋淋的畫面,似乎都在驗證著一句話。
花卉施肥過度燒苗,幼子寵愛過度毀人。
就像盧梭在《愛彌兒》中說的:
“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p>
請記住,父母之于孩子,應(yīng)如燈盞,而非拐杖。
把愛,傾注在指引上,而不是寵溺上。
對孩子的教育,是以愛為名,剛?cè)岵?/p>
該寵時寵,該罵時罵。
別讓愛,成了深淵的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