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寒假,由于時間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說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這是一個成都地區(qū)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代表傳統(tǒng)封建的勢力。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玨?;楹笏^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
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覺新的弟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遭到爺爺?shù)挠?xùn)斥,并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筆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在溫情關(guān)系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揭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另外,他還描寫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封建勢力雖然強大,但那畢竟已成為過去,和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相悖,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即使覺民、覺慧不站起來反抗,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人站起來。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xué)生運動,另一方面在家庭內(nèi)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zhàn)斗。一個如此龐大的的家庭衰落,雖然有點可惜,但封建專制始終是不可取的。
在這些充滿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細(xì)節(jié)的描寫。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辭,景物仿佛就是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說一開頭寫風(fēng)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以及結(jié)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著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yuǎn)不會被淘汰,因為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杯具”——這是巴金在讀完了小說《復(fù)活》之后的一聲感慨,而我覺得這恰是覺新生命的寫照。
整部小說以“五四”戶外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過程。這個家庭擁有著華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門大家世代書香,其實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爺為首的那些所謂的“衛(wèi)道”“護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們不追隨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固守舊制,壓制一切反抗,竭力維護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這一類的舊話。有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這對于期望新生活卻身為長孫不得不挑起家庭重?fù)?dān)的覺新來說無疑是道枷鎖,將他的身體心靈牢牢禁錮著,在矛盾,掙扎,痛苦,懊悔中艱難過活。
書中這樣寫道:“‘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對他的確有很大用處,就是這樣的‘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xiàn)實毫不沖突地結(jié)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yīng)著舊的環(huán)境生活下去,自我并不覺得矛盾”,因此,他坦然地以便讀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邊繼續(xù)地過舊式的生活。
覺新自我也曾說過:“我的生命就這樣完結(jié)了。我不反抗,正因我不愿意反抗,我自我做一個犧牲者……我跟你們一樣都做過美妙的夢。但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期望沒有一個實現(xiàn)過,我的愉悅早就被人剝奪了,我并不怪別人,我是自愿地把擔(dān)子從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
連他都認(rèn)為自我是一個犧牲者了,又何來反抗一說》因此,在祖父母親的安排下,他放下了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個少女瑞鈺;因此,他放下自我喜愛的化學(xué),開始了上班生涯;因此,在他的妻難產(chǎn)而死時卻不能見她最后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沒有,卻是失去了兩個他愛的女生。
他心里不是不痛,只是從來都沒有在人前流過淚。他是令人惋惜的,正因他的身份——長房長子,讓它失掉了反抗的資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對覺新,覺慧多次批評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正因覺慧能了解哥哥作為一個被犧牲者的無奈情緒,覺慧能毫不猶豫地選取逃離這個家庭,但覺新能夠么?
屬于那個時代陰霾下的青年,都擁著一顆劈開黑暗見日明的心。他們在反抗和斗爭中,有的是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正因心中仍有夢,因此他就能忍住痛,只正因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著愉悅,因此,他能堅強地活下去,而不輕易輕賤性命。
覺新覺新,你最終還是,覺醒了吧。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xué)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說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于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nèi)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后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后,陳姨太以血光之災(zāi)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jié)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郁郁寡歡而死。然而對于這一切悲劇的發(fā)生,他無力反抗,甘愿繼續(xù)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xué)生聯(lián)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于沖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于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于大膽反抗。最后,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玨。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玨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jié)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xiàn)了巴金創(chuàng)作成就和風(fēng)格的優(yōu)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xiàn)代文學(xué)小說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和覺新相比,覺慧是那么的幸運。他沒有作為長子長孫的壓力,他相對擁有更多的自由,他不需要去和其他各房的人周旋,他不需要因為弟弟的錯失而被爺爺教訓(xùn)。他即使與這個家庭的正面沖突,卻依舊有一個大哥為他做緩沖區(qū)。
雖然于一個生活家庭,但是身份的不同,造就了覺慧和覺新儼然完全不同的個性。覺新是一個作揖主義者,覺慧則心里藏著一個叛徒鬼。覺新是一味懦弱的忍讓,而覺慧有一股子的熱情和理想。
他汲取著《新青年》等雜志里面的知識,他看到興奮的時候,能放肆快意地讀出來: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yīng)當(dāng)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
覺慧是那么充滿活力,與整個暮氣沉沉的家族那么格格不入。他接受了五四的新思想,他看透這個家族吃人的本質(zhì),他想要成為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他有一個美麗的夢想,但是他不知道該怎么實現(xiàn),他還太幼稚了:
他和一群學(xué)生在督軍府門口站了大半夜想為受傷學(xué)生討個說法,最終在趙科長軟硬兼施之下妥協(xié)?!斑@不是因為大家相信那個科長的話,只是因為大家明白縱然在這里站一夜也不會有一點好處。況且天氣是這樣冷,又在下雨,誰都不愿意站在這里空等,白白地耗費精力。大家都在想:‘回去,明天再想對付的辦法?!币灰沟目嗟仁裁匆矝]得到,年輕人的銳氣被一點點困難慢慢消磨之后很輕易地向現(xiàn)實低頭了。
他不知怎么幫助可憐的小孩,只是給了他一些錢。寂靜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邊大聲說:“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使那個孩子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偽善的人道主義者!”他不知道怎么辯駁,頹然倒在床上,接連地自語道:“我吃醉了,吃醉了?!?/p>
他恨這個家庭,可是他報復(fù)的方式卻有點可笑了。他又找出舊的《新青年》、《新潮》一類的雜志來讀。他讀到《對于舊家庭的感想》一篇文章,心里非常痛快,好像他已經(jīng)報了仇了。當(dāng)他看到這個家庭的死氣和沉悶時,他憤憤地說:“等著罷,總有一天……”究竟總有一天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他自己也不大知道。
覺慧憑著一個單純的信仰,踏著大步向一個簡單的目標(biāo)走去: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不得不說,覺慧的一些行為有著青春期少年的叛逆感你不讓我做我偏做。之后,覺慧像是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寄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起辦報紙,他很投入地去做。
可是,鳴鳳的死,是覺慧永遠(yuǎn)抹不去的痛,也使他第一次這么深切的感受到舊家庭的黑暗。那個可愛的小姑娘,在她最美好的時節(jié),躺在了那冰冷的水中。
提及鳴鳳,我會恨覺慧。他給了鳴鳳一個這么美麗的夢,可是當(dāng)考驗來到的時候,他竟然如此猶豫不決,如此畏畏縮縮。如果當(dāng)時他能勇敢一點,那么這個年輕的生命可能會延續(xù)下來。這次的事情使覺慧想逃出家的思想開始萌芽。
加之梅的死,玨的死,讓覺慧覺得在留在這個地方,他只能成為一個犧牲品?!耙郧拔业难劬€沒有完全睜開,以前我還沒有膽量,而且以前我們家里還有幾個我所愛的人!現(xiàn)在就只剩下敵人了?!?/p>
但是此時的覺慧依舊不夠成熟,他甚至沒有考慮旅費,并相信有朋友在,他的一切問題都會沒問題的?!板X!錢不成問題,家里不給我錢,我會向別人借。我一定要走。我有好多朋友,他們會幫助我!”
“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xié)”,這九個字在那種環(huán)境里卻意外地收到了效果,它們幫助覺慧得到了他所不曾得著的東西解放(其實這只是初步的解放)。覺慧也正是靠了這九個字才能夠逃出那個在崩潰中的舊家庭,去找尋自己的新天地。
帶著令人欽佩的勇氣,覺慧走了。他眼前是連接不斷的綠水,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流去,它會把他載到一個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長。那過去的十八年的生活被他狠狠拋在了腦后。
巴金說:“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里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讀《家》的時候,我很討厭覺新的懦弱,討厭他的“作揖主義”。為什么他不能像他弟弟那樣勇敢一點,做一個封建禮教的叛徒呢?為什么要四面討好,放棄自己的原則,做一個好好先生?為什么要一味的忍讓再忍讓,最終釀成梅和玨的悲???有時候,我很想能進入書中,罵醒他,打醒他。
現(xiàn)在,冷靜下來,我對覺新竟然充滿了同情。想想他做的每一個決定,他的每一次妥協(xié),又有哪個不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幾次權(quán)衡(可能在我們眼里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的結(jié)果。他比弟弟看得更透,他比弟弟更懂得這個家的恐怖和黑暗,因為他是這一切的最深刻的承受者,最大的受害者。 也因為他看透一切的心,使他做這些事情比任何都要難受,都要無奈。
既然覺新看透了這個腐朽的大家庭,那他為何不像弟弟一樣,勇敢地離開這個死氣沉沉的家,這個再也找不到一絲溫暖的家?
因為一個身份,高家大少爺?shù)纳矸菔顾鹊艿芤獡?dān)負(fù)起更多責(zé)任。作為長房長孫,他有神圣的使命:使整個家族昌盛繁榮。他對整個家族負(fù)有責(zé)任,或者說他是整個家族的奴隸,他屈服在整個家族之下,沒有自我。在舊思想的教育下,覺新懂得了要孝順長輩,聽從長輩,服從這個家族生存呼吸的法則,不容越過雷池半步。他不僅僅是這個家族生理上的傳播者,更是舊道德思想的傳承者。他無法像覺慧那樣走得如此灑脫,長輩們不會同意,整個家族不會答應(yīng),那深深植入他腦海的正統(tǒng)思想不會同意。他被深深困在這里,永遠(yuǎn)被束縛在這個垂死的大家族中,同生共死。
如果覺新只是受到舊思想的教育,那么他可能不會那么痛苦。五四給他帶來了新的思想,他和弟弟一起閱讀《新青年》等這些雜志。他漸漸明白了一個人的價值——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yīng)當(dāng)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本來他是鐵屋子里面熟睡的人,很平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現(xiàn)在被人叫醒,知道了自己的處境,他無法改變自己尷尬的位子,他更多是無奈和悲涼。
一次又一次的妥協(xié),他明知是錯,卻依舊去做。他是長子長孫,這一切總要有人去承受的,他愿意為弟弟們擋去這些污穢,小心地維持著這個家庭兩端的平衡,如履薄冰??墒堑艿懿欢肛?zé)他是個“作揖主義者”。他無力為自己辯解,因為他深刻明白自己做的一切的錯誤之處:應(yīng)該反抗卻沒有反抗,既不甘心維護舊制度,又沒有勇氣走新道路,由此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者。玨懂他,她為他辯解:“他不是這樣的?!彼兴膾暝兔埽埐灰^多的責(zé)難他。同時覺新的犧牲并不是一無是處的,他為弟弟們撐起一片較為自由的天空(幫助覺慧出逃;徘徊在爺爺和弟弟的斗爭之中,盡量幫弟弟隱瞞;應(yīng)酬四爸這些人,減少摩擦)。
出生給了他這樣的身份,不是他選擇的,所以我們不應(yīng)該過多去指責(zé)他,設(shè)身處地地替他想想吧,他身上攜帶著多少我們無法承擔(dān)的重量,在他還只有像我們現(xiàn)在一樣大的時候。這樣一個充滿夢想的年華,他又在做什么?他已經(jīng)走上了飄落的路,經(jīng)歷了多少人世的心酸。在別人還在花開結(jié)果的時節(jié),而他在心情上已經(jīng)衰老了。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雖然,梅的死,玨的死,覺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zé)任。但他同樣也是受害者,他失去了他的青梅竹馬,他失去了他的心心相印。從此,他只能在梅林里感慨,洞房中嘆息,躲在樓上獨自默默流淚。
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兩個女人。
高覺新的悲劇是封建社會造成的,也是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造成的。高覺新最終沒能走向新生,是因為封建 思想的束縛,封建思想是如此沉重,以致他的反抗是微不足道的,是徒然的。他最終成了最無辜的犧牲者。
巴金的《激流》第一部,在今年的寒假我有讀過他的《愛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這次給我的感覺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
這只是一年以內(nèi)的事,卻寫了這樣長的篇幅,這也是作者沒想到的,然而單以這一年的大小事變來描寫,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到一個正在崩潰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了。這里所描寫的高家正是這類家庭的典型代表,在當(dāng)時社會的各地都可以找到和這相似的家庭來。
這里面的主人公是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這種家庭必然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包含在那里面的掙扎,斗爭和悲劇,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在那里面受苦,掙扎而終于不免滅亡。最后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的出現(xiàn),我們便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里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這個“叛徒”就是覺慧。讀完了《家》,我禁不住要愛覺慧。他不是一個英雄,他很幼稚。憑著一個單純的信仰,踏著大步向一個簡單的目標(biāo)走去: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我偏偏要做別人不許我做的事,有時候我也不免有過分的行動。
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由這不同的性格而得到不同的結(jié)局。
覺新本有一個美妙的幻夢,然后自己把它打破了;有一個光榮的前途,自己把它毀滅了。在一個短時期內(nèi)也曾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理想,你又拿“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把自己的頭腦麻醉了。你曾經(jīng)愛過一個少女,而又讓父親用拈鬮的辦法決定了你的命運,去跟另一個少女結(jié)婚;你愛你的妻,卻又因為別人的鬼話把你待產(chǎn)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去。你含著眼淚忍受了一切不義的行為,你從來不曾說過一句反抗的話,你活著完全是為了敷衍別人,任人播弄。
還有一個劍云,他是一個柔弱,怯儒的性格。他從不反抗,從不抱怨,也從沒有想到掙扎。他默默地忍受他所得到的一切。他甚至比覺新還更軟弱,還更缺乏果斷。其實他可以說是根本就沒有計劃,沒有志愿。他只把對一個少女的愛情看作他生活里的唯一的明燈。然而他連他自己所最寶貴的感情也不敢讓那個少女(琴)知道,反而很謙遜地看著另一個男子(覺民)去取得她的愛情。
在女人方面寫了梅、琴、鳴鳳,也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也有三種不同的結(jié)局。
鳴鳳,是性格、教養(yǎng)、環(huán)境逼著她在湖水中找到歸宿。
只愿琴將來不使我們失望。在《家》中我已經(jīng)看見希望的火花了。
“——難道因為幾千年來這條路上就浸泡了女人的血淚,所以現(xiàn)在和將來的女人還要繼續(xù)在那里斷送她們的青春,流盡她們的眼淚,嘔盡她們的心血嗎?
——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
琴已經(jīng)發(fā)出這樣的疑問了。她不平地叫起來。她的呼聲得到了她同代的姐妹們的響應(yīng)。
作者在一篇小說里曾經(jīng)寫過:“那十幾年的生活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么夢魘!我讀著線裝書,坐在禮教的監(jiān)牢里,眼看著許多人在那里面掙扎、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永遠(yuǎn)做不必要的犧牲品,最后終于得著滅亡的命運。還不說我自己所身受到的痛苦!……那十幾年里面我已經(jīng)用眼淚埋葬了不少的尸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犧牲者,完全是被陳腐的封建道德、傳統(tǒng)觀念和兩三個人的一時的任性殺死的。我離開舊家庭,就像甩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我沒有一點留戀。……”
所以作者說他要寫一部《家》來作為一代青年的呼吁。要為過去那無數(shù)的無名的犧牲者“喊冤”!要從惡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這個工作雖是他不能勝任的,但是他不愿意逃避他的責(zé)任。
但是在我看來巴金先生把這份工作勝任的很好了,這本書讓我們了解當(dāng)時封建社會的一些情況。讓我感受到這里面深深的愛恨情仇,感受到作者對封建禮教的痛恨,小說里面作者個人的愛憎實在是太深了,因為作者和他們一同經(jīng)歷過??!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內(nèi)容是寫了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蕩。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話說: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高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衛(wèi)道者,竭力奉持著禮教和家訓(xùn),從而壓迫了青年人。
在《家》中,梅表姐的抑郁致死,瑞玨的悲慘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jié)果。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表現(xiàn)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并向垂死的制度發(fā)出了“我控訴”的呼聲。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運也是作品的一條主線,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 覺新,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布局的主干。這是一個為舊制度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雖然有著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受著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過覺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學(xué)”和“無抵抗主義”,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dāng)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chǎn)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為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 覺民的性格是沉著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斗爭,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沖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xué)”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xié)”。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xué)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里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復(fù)雜的結(jié)”,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因為“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對“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熱心于交結(jié)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chuàng)辦閱報社等等社會活動,“夸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群的責(zé)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里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后,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yuǎn)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運中又有著某種相同—— 瑞玨,舊社會的一個女人,可以說死在封建的禮教下,也可以說是死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下。我寧愿認(rèn)為她是死在對愛情追求下,也不愿認(rèn)為她是死在封建的禮教下。因為最起碼他追求到了她的愛情,那是有價值的死;但在那個封建思想彌漫的社會下,如果說她死于封建禮教,那并不希奇,封建禮教下死的女人還不夠多么?
鳴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說她死于封建禮教會讓我覺得她的沒有任何的價值。巴金在回憶自己寫下這些文字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熟悉我所描寫的人物和生活,因為我在那樣的家庭里度過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歲月,那些人都是我當(dāng)時朝夕相見的,也是我所愛過和我所恨過的。然而我并不是寫我自己家庭的歷史,我寫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歷史。我寫梅,寫瑞玨,寫鳴鳳,我心里充滿了同情和悲憤。我慶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進了我的小說,我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的犧牲的年輕女人叫出了一聲:冤枉!我真不忍挖開我的回憶的墳?zāi)?,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傷心斷腸的痛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