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讀書筆記800字

| 新華0

寫讀書筆記對于提升閱讀成效、拓展思維和增強表達能力都至關重要。這里給大家分享范進中舉讀書筆記800字,方便大家寫范進中舉讀書筆記800字時參考。

范進中舉讀書筆記800字篇1

我在這個暑假讀了《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范進中舉》,這個故事講的是范進中舉后一系列表現和家人變化的故事,即帶給了我們歡笑,又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深思。

這個故事是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故事描述了范進參加鄉(xiāng)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他那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士人的丑惡靈魂,同時通過他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tài)的炎涼,以及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我主要講范進,他是一個科舉制度的受害人。

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首先,他是一名博出名的人。范進在之前的科舉考試中都屢遭屢敗,但他依然堅持考試,直到五十四歲中了秀才。后來,他去考鄉(xiāng)試,卻被家里人拒絕,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考試,不理會家人。最后,他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不是喜極而泣。很明顯,他根本就不是為了成績而讀書的,而是為了博出名而讀書的。這些人,如果真的考了好成績,那只能是碰到好運到的吧!

其次,他是一個迂腐無能的人。家里窮得無飯吃,范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才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吹贸鰜磉@個人只會讀書,不會做事,跟無所事事沒什么區(qū)別。他考出來的好成績,可能也只是碰到好運氣的結果。如果他能夠改變那種無能的情況,那么喜極而瘋的事情就不會發(fā)生。

在清朝生活中,像這種因為成績好卻喜極而瘋的人有很多。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清朝科舉制度的僵化,“文字獄”、“八股文”已經影響了考生的神經,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fā)揮。這個故事,乃至整部小說,作者用了搞笑且幽默的手法對這個現象作了無比的諷刺,這也間接推動了后來科舉制度的廢除?;氐浆F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也給我們帶來了痛苦,如果不及時改變教育方式,恐怕也會像小說中那樣喜極而瘋。所以,這個故事對于我們來說也一樣合適。

范進中舉讀書筆記800字篇2

最近我們讀了課文《范進中舉》,我在學習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劃為五個層次:

范進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戶前來賀喜。這其實是前面情節(jié)的尾聲,放在這篇節(jié)文里卻跟某些小說里的背景有幾分相似,因為范進中了秀才,這就取得了考舉人的資格。此外,從胡屠戶教訓范進的話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范進的社會地位,還不能滿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

范進為去省城參加鄉(xiāng)試向胡屠戶借盤纏,反遭辱罵,他不甘心,居然瞞著丈人前往應試。范進此舉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師的鼓勵,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艷羨功名富貴,斷然不會有這么大的膽量——從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餓于不顧,也可以看出這一點。這是情節(jié)的開端。

發(fā)榜之日,在斷炊的情況下,范進奉母命到集上去賣雞。去了將近兩個時辰,中舉的喜報忽到,鄰居趕緊去集上把他拉了回來。這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因為范進的命運從此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從被人藐視的“現世寶”變成受人尊重的“老爺”。但范進本人此刻尚未見到喜報,他不敢信以為真,還要靠賣雞來“救命”,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歲開始應考以來一連串的失敗在心頭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范進見到了喜報,因歡喜狠了,痰迷心竅,昏倒在地,救醒后又發(fā)起瘋來,拍著笑著,不顧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虧一位報子出了個好主意,找來胡屠戶,狠狠地打了他一個嘴巴,這才清醒過來,不瘋了。這是一場喜劇,是這個故事的高潮。范進在發(fā)瘋過程中始終只說著一句話:“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幾十年來追求功名富貴達到了神魂顛倒的地步。胡屠戶在這場喜劇中對范進畢恭畢敬,把范進捧上了天,充分暴露了他趨炎附勢的嘴臉。

范進剛從集上回家,舉人出身、曾做過一任知縣的張靜齋來訪,贈金又贈房。這是故事的結尾,說明范進的社會地位陡然上升,真是“今非昔比”了。

在這個故事中我明白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錦上添花”的人,但是,“雪中送炭”的人卻少之又少,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要去依靠和“賄賂”那些有錢、有勢的人,我們要依靠自己,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力量勝過一切,所以各位同學、朋友,請相信你自己,不要被他人的話語擊倒,要學會堅強!

范進中舉讀書筆記800字篇3

學完《范進中舉》之后,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的科舉制度,從而也讓我略懂學習為何。

文中的范進開始已是秀才,后又中了舉人,期間發(fā)生了一穿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從這些事情中讓我看到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人們的欺貧愛富與麻木。

范進54歲才中的秀才,之后還要考,為的就是做大官,做大官的好處大概是從老百姓身上貪銀子比較容易。這一點文章也表現出來了,范進剛一中舉,胡屠戶的態(tài)度立刻改變了,眾鄰居趕緊拿來雞,米,錢,張鄉(xiāng)紳又送房子又送車,真是收獲不小啊!我想當時大部分讀書人是為官清廉,愿為民請命的,可是這種人必定是少數,又怎樣改的了當時的風氣。所以當時的科舉制度足以使知識分子的精神受到摧殘,變的麻木,只知為官為財而學習考試。

本篇文章寫的是明朝之事,但事實作者吳敬梓用明時的事情來反映當時清朝的現狀。之后我經過查資料得知科舉考試的資料主要是八股文。他主要是從《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中選定寫作作為題目。

而文章的格式也是有規(guī)定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句子稱作四比。之后又叫八股。按當時來看,為了考上大官,就只要練好八股文了,連作文都要定格式,不知自我的想法有沒有表達出來,可要是這樣學習又有什么意義呢?

我們此刻,有時也在為考試學習,象作文會有幾種模式,它或許能保險些,讓你在考試中少扣幾分,比如寫作開門見山,當然這是最好的方法,能夠讓你的主題更加的明確,但總不能寫的所有文章都是這樣吧?我承認我這篇文章就是開門見山的,所以寫作時我們要有所選擇,掌握必須的技巧,模式是為了讓自我的文章更精彩,而不是為了讓教師覺得更貼近那張死的評分標準而給分的。

我們學習必須是為了自我學,而不是像范進那樣為了做官,貪大財,當然也不只是為了考大學,找工作而學。有時我們真該自私些,為自我的喜好,為使知識更加實用,更精去學,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學習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文學使人善辯”,可見不管學什么,對我們自身都是有好處的,并且并沒有什么名人說過學習只為考大學。

科舉制度沒了,但有些風氣還在,我們萬萬不可被它們所迷惑,必須時刻記住我們?yōu)槭裁炊鴮W。

50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