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子早上又沒吃飯,心情沉重的去學校了。走了一路,哭了一路。
父親搓麻將一夜未歸,大清早剛進門,就跟母親大吵一架,這個家都快成了戰(zhàn)場。
蘭子父親40多歲,加油站小職員,搓麻將已經(jīng)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高于其他的一切事情。母親生蘭子的時候,父親把家里電腦帶到醫(yī)院,蘭子出生的時候,父親不在身邊,他在電腦前,麻將搓的正起勁。
每次吵完架,母親都會哭到絕望,雖是讀過書的女子,吵架不曾說臟字。可在這掙扎的日子里,讀再多書也救不了她。
蘭子有點心疼母親。想抱抱她,可蘭子幫不了她。她是一個弱女子,只有流眼淚能讓她好受一點。這輩子信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嘴上說了幾百次的離婚,可她從沒有勇氣走出家門半步。是啊,母親在這個城市,孤苦無依,她娘家又離得遠,想到這些,蘭子越發(fā)心疼母親了。
蘭子的性格愈來愈內(nèi)向,不愿與人言語,像極了現(xiàn)在的母親。在學校唯一能走進她心里的只有語文老師和她同桌,語文老師很欣賞蘭子的作文,文筆細膩,感覺獨特,暗淡又略帶憂郁,很有才華的一個姑娘。也只有跟語文老師聊天時,蘭子才感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陽光明媚的。
下午第一節(jié)課是自習,同桌用胳膊肘,戳了戳她,兩人開始了竊竊私語。
“班上有人開始玩“_”了,聽說這跟游戲很刺激是關于自殺的,你想不想玩“
聽到自殺,怎么這么熟悉的一個詞,這是母親嘴上說了幾百遍的詞,是不是自殺了,母親就沒有那么痛苦了,可她一直沒有勇氣去做,我可不可以替母親去勇敢嘗試一次了。
同桌又鼓動蘭子一起玩,兩人是個伴,蘭子猶豫了半天,想到了母親的哭聲,就答應了。
兩人放學后,趁父母不在家,打開電腦,開始研究“_“就半信半迷的注冊了。之后就有一個稱為導師的人帶她們進入了一個微信群,里面全是參加”_”的人。導師要求她倆拍裸照加身份證發(fā)過去,進都進來了,已經(jīng)沒有后路了,兩人極不情愿的就發(fā)了。
很驚喜很期待第二天的任務,結果是4:20起床,看恐怖片,第三天又是要求發(fā)自殘圖片,誰不發(fā),好像就落后了一樣,發(fā)了的還會受到表揚。每天都有一個任務刺激著你,完成了,就是你戰(zhàn)勝了自己。雖然前幾天的任務無關痛癢,可總讓人一天的心神不安,像是中了魔咒般在一步步接近恐怖的感覺。這種感覺籠罩了人的心,好像這里面的人都不屬于這個世界一樣。
最近的課也聽的心不在焉,好幾次被語文老師提醒要認真。其實蘭子的心早就云游到了海外,蘭子心里想的自殺是電視上那種很唯美的,閉上眼睛,就能跟這個世界做個了結,這種血淋淋的自殺,一點都不美,讓人有點后怕。
老師在上面講課,同桌拿著圓規(guī)的尖尖在胳膊上一道道的劃著,都快看見血了。
“你疼不,蘭子小聲的問著。”
“有點疼”
“那你還戳”
“今天的任務還沒完成,晚上睡不著?!?/p>
蘭子的心,焦急的七上八下,她也沒完成任務,拿起圓規(guī)劃在胳膊上,疼啊,又停下了。她似乎能預見同桌的死,劃著劃著,胳膊出血,或者把胳膊劃斷了。
想退出,跟同桌商量著,怎么辦,同桌說
“不行”,退出的話,導師會把我們的裸照發(fā)布到網(wǎng)上,我們就完了,上不了學了。
怎么辦,這一天老師講的什么,她一句也沒聽進去。
學校的操場上,蘭子走來走去,坐立不安。微信里導師又在催,鬼使神差的她找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拿起刀片在手腕上一刀刀的試著劃下去,根本沒出血,也不疼。不行的這樣,牙一咬,因為害怕勁使大了,血撲出來了,猩紅猩紅的,嚇人。好疼,連著心的疼,蘭子害怕自己會死,大聲呼救。喊著語文老師的名字,周圍有同學報告給了語文老師,抱起蘭子,直奔醫(yī)院。
醫(yī)生給蘭子包扎后,建議她躺著,暫時不要活動。
語文老師摩挲著她的頭,
“傻孩子,以后不能這樣做傻事了,你和你同桌的事,我已經(jīng)知道了,“學校里杜絕出現(xiàn)_”以后要陽光,要積極,不要老想一些悲哀的事,以后有什么事先和老師商量好嗎?“
蘭子點了點頭,想到白天同桌那么疼的表情,想到了懦弱的母親,身體上的疼救不醒心里的痛,自殺不是一件那么簡單的美好的事。
母親來看蘭子的時候,蘭子躺在病床上,手腕上觸目驚心的一條紅痕。
“孩子呀你不能這么的作踐自己啊”
母親,坐在旁邊,淚水又像下著的雨,接連不斷。
等蘭子出院后,母親帶著蘭子離開了這座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再也不談自殺了。她們回到了母親的老家,有親情的地方,溫暖的生活。
藍鯨,原本是一種美麗的動物,可是現(xiàn)在卻變成了讓人聞之色變的詞匯。
因為,我們所說的這條“恐怖”的藍鯨根本不是什么動物,而是一款來自俄羅斯的網(wǎng)絡死亡游戲。這款游戲要求參與者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各種各樣的自虐任務,最終以自殺的形式來完成游戲。據(jù)有關媒體統(tǒng)計,俄羅斯境內(nèi)新近發(fā)生的130起少年自殺事件中,至少有80人的死亡與“藍鯨”有關。更讓人擔憂的是,這款游戲已經(jīng)通過網(wǎng)絡傳入我國。
網(wǎng)絡游戲中的打打殺殺,很多人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可是那畢竟只是在游戲當中?!癬”卻從網(wǎng)絡蔓延到了現(xiàn)實,參與者先是要按照“任務”自殘,直至第50天為證明“贏得游戲”而自殺,這顯然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游戲,而是充滿了暴力和血腥,是對生命的踐踏和不尊重。如果這樣的游戲得不到制止,勢必會有更多的人無辜喪命,勢必會有更多的家庭陷入悲痛。
獵捕“藍鯨”,關鍵是要通過技術手段遏制傳播。當“_”傳入我國之后,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了諸如“藍鯨”“420叫醒我畫藍鯨”“4點20叫醒我”等一系列的群組,如果任由這樣的群組傳播并且壯大,那么后果肯定是不堪設想的?,F(xiàn)在相關的網(wǎng)絡公司已經(jīng)采取措施,對涉及“敏感詞”的群組進行查刪,對相關關鍵詞的搜索進行屏蔽,這或許能夠挽救一些人的生命。但是,我們也不能排除,有人還在以更隱蔽的形式進行這項游戲,技術上的干預還是不容有半點松懈,這樣的“惡”絕對不能傳播開來。
獵捕“藍鯨”,還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參與。從國外“_”的受害者來看,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十來歲的孩子。這時候的孩子充滿好奇心,但是同時也敏感脆弱。很多孩子或許只是因為好奇,因為想去尋求刺激,才被游戲設計者一點點“洗腦”,最終一步一步走上了“不歸路”。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心理活動,如果家長和學校不了解孩子,對孩子缺乏足夠的關愛,那孩子就很可能會去“_”這樣的虛擬世界里尋找“歸屬感”,最終就可能被別人“控制”進而釀成悲劇。所以,家庭和學校有責任加強對孩子的關愛,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幸福,進而遠離陰郁和負能量。
獵捕“藍鯨”,宣傳和打擊并舉也很重要?!癬”已經(jīng)傳入國內(nèi),如果對此選擇閉口不談,反倒可能激發(fā)一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們要去一探究竟。對“_”的危害進行宣傳,讓所有人遠離“_”,這樣達到的效果應該會更好。對于那些組織“_”的人,對于那些傳播“_”的人,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予以嚴厲打擊,這樣的重拳或許能“打醒”一些人,也一定能夠警示一些人。
獵捕“藍鯨”,這是以珍愛生命的名義。生命是脆弱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煥發(fā)光彩,而不是匆匆凋謝。不管是“_”,還是其他的什么“惡”,只要是對生命構成威脅的,只要是在傳播負能量的,我們都要去抵制、去消滅!
今天中午,電視里一個報道深深揪著我的心。一位環(huán)衛(wèi)工人去收垃圾,發(fā)現(xiàn)一個很沉的塑料袋,當他打開時,里面居然是一個死嬰,血跡未干,臍帶尚存。無獨有偶,下午我又在網(wǎng)上看到這么一篇報道:俄羅斯警方在一所荒無人煙的.住宅中發(fā)現(xiàn)了一名“狗模狗樣”的7歲男孩,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名男孩叫安德魯,從3個月大時就被親生父母拋棄,是一只看家狗將他“撫養(yǎng)長大”。由于長期與狗在一起,耳濡目染之下這名男孩的行為舉止已跟狗相差無幾??赐曛?,我的內(nèi)心異樣的悲痛,人們怎么能對生命如此冷漫和無情呢?
我想那個剛剛出世的嬰兒,或許還未睜開眼睛看下這個新奇的世界吧。一個死嬰并不稀奇,因為在我們身邊經(jīng)常發(fā)生著死亡。但讓我不能接受的是處置那個嬰兒的方式:竟然把他當成垃圾扔掉。從這人的行為上我們不難想象事情的真相:一個不應該降生的小生命,一個還未出世就應該死亡的孩子?;蛟S有人會說,在大千世界里,在蕓蕓眾生中,這個嬰兒渺小的象一個微粒,甚至連一絲微風一縷輕煙都算不上。我演繹一下法國作家辛涅科爾的話:對于宇宙,這個生命微不足道,可是,對于生命本身,他就是整個世界,他就是一切。且不說養(yǎng)大他是你的責任,單就面對如此一個鮮活的生命,你怎么能剝奪他生的權利呢?
與那名嬰兒相比,安德魯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還活著。然而這種活卻又是建立在何等悲哀的事實上。當離家出走的母親和酒鬼的父親棄他于不顧時,是狗把他拖到狗屋并哄他入睡,當他嗷嗷待哺時,是狗主動外出尋找食物喂養(yǎng)他。現(xiàn)在的他,四肢著地走路,用嘴咬東西,當人給他吃食物時,他總是先用鼻子嗅了后再吃。在他的意識中,他僅是一條狗而已。目前安德魯已被送往當?shù)匾患腋@褐?,學習“人類的習性”,以便重回人類社會,享受失落已久的人類關愛。這或者對關注他的人們來說是個慰藉,但你不認為這份愛來得太遲了嗎?
浩瀚宇宙中,也許只有我們的星球才會開出如此美麗的生命之花,僅此一點,就值得我們自豪和珍惜。我期望著,我也相信,不久的將來,有良知有道德有愛心的人越來越多,那些踐踏漠視生命的人會絕跡的。
最近俄羅斯一種恐怖游戲悄然侵入我國,正在校園蔓延。那就是"藍鯨死亡游戲"!通過QQ圈"藍鯨"、"4:20"、"4:20叫我起床"等Q群,瘋狂傳播,據(jù)說300多人的一個藍鯨群,約一半以上是00后的學生,他們?nèi)狈Ψ直媪?,學習壓力大,尤其是職業(yè)學校的學生,遠大理想破滅,失去自信,很容易懷著一種好奇的心理加入這一游戲,達到緩釋心理壓力的目的。
加入"藍鯨"群的條件是:女孩上傳手持身份證的裸照,男孩是上傳手持身份證的照片和家庭地址。一旦加入,基本不能自主退出。因為,中途退出,群主會把女孩裸照放在網(wǎng)上公開,男孩則會有人威脅家人的安全,所以,只能按照"主人"的指令去完成每天的任務。
一旦加入Q群,群主就會給每個群員安排一名主人,每天主人都會在4:20給群員發(fā)布任務,如第一天在你小臂上用刀片深深的刻畫"藍鯨"的圖案,并上傳Q空間,如果不滿意,主人會指示再次努力;第二天會讓你看一整天的恐怖電影,不許中斷……每天給你洗腦,讓你的思想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變化,他最后會告訴你:這個世界是丑惡的、苦難的,你不適合在這個世界生存,你應該到另一個世界,哪里是美麗的、快樂的、幸福的世界,你現(xiàn)在應該完成第50個任務,也是最后一個任務,請你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盡快結束自己的生命……據(jù)說國外許多自殺的年輕人都與這個游戲有關。
我國網(wǎng)警正在網(wǎng)上圍剿"藍鯨"各種群體,強行解散這些群組。但是,這些群組也在改頭換面,更換名稱,如改為"歡樂頌"、"4:20叫我起床學習"……
我校發(fā)現(xiàn)一位同學在Q群傳播"藍鯨死亡游戲",并發(fā)布用刀片劃傷手臂的照片。學生管理部門當即報告學校,學校立即召開中層以上干部會議。作出如下決定:
1、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藍鯨"死亡游戲的危害性、恐怖性、殘忍性和強制性。
2、學生口迅速召開學團會干部會議,座談大家對這一游戲的認識,通過學團會干部了解這一游戲在我們學校的蔓延程度。內(nèi)緊外松,不要聲張,不要造成學生的恐怖心理。
3、召開各班主任會議,安排布置召開班團干部會議,座談"藍鯨"死亡游戲的認識,并排查參與這一游戲的人員。
4、家有中學生的家長,回家查看子女的手機,特別是Q群和Q空間,有無死亡游戲的信息?詢問子女對這一游戲的認識?
5、各處室系部負責人召開全體人員會議,提高對這一死亡游戲的認識,牢記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引導學生對人生的認識。
6、學生工作處,將學校領導和中層中有講師以上職稱的人員分配到各個班級,由各班班主任聯(lián)系學校領導或中層干部,盡快到各班召開"珍愛生命,遠離藍鯨"的主題班會。
(1)認識生命的意義。人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是父母希望的寄托,每個人都是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上的,都有自己的親人,當你傷害自己的時候,最痛苦的就是你的親人。
(2)了解人的責任。家庭、單位和社會。
(3)了解人的價值。不是擁有多少財富,而是你在這個世上對他人的貢獻!多少年后,當你離開這個世界后,人們還在懷念你,而不是詛咒你,那樣你將遺臭萬年!
(4)遠離"藍鯨",遠離一切"邪教組織",遠離"裸貸"等一切危害生命的行為。人最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沒有例外!珍惜吧!我們生命之花剛剛開放,我們即將踏入社會,即將工作,以后成立家庭,為人父母,孝敬我們的父母……盡享人世間的天倫之樂!
初次聽到別人口中說出“_”時,還以為是和其他在孩子中盛行的“王者榮耀”、“狼人殺”一類的手游,了不起也就是之前被90后玩瘋了的“英雄聯(lián)盟”之類的游戲而已。
但當我在網(wǎng)絡搜索引擎里搜索“_”這四個字的時候,滿目看見的死亡、恐懼、血腥以及失去人性的殘忍,原來,這不是王者榮耀或狼人殺的同類,而是一種真實的,正在讓一個又一個玩家殞命其間的死亡游戲。
魔鬼的陷阱
“藍鯨”游戲可以順利的殺掉這么多人的原因之一是他們采取了漸進式的目標,直接和這些青少年說“你去死吧”他們當然不會遵守,但在一系列活動之后,活下去的欲望就會被消磨到幾乎沒有了。
參與者接觸_,往往是從網(wǎng)絡上一個帶有自殺群組鏈接的恐怖圖片或是視頻開始的。加入游戲相關的社交網(wǎng)絡群組后,就會有管理員不斷地向游戲者下達指令,要求他們每天完成1個任務,直到第50天步入死亡。
這些任務聽起來讓人不寒而栗,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04:20起床,看恐怖電影;
在胳膊上切出三道淺口;
如果你準備好成為一頭鯨魚,就在腿上刻幾個口子;
在VK(俄羅斯社交網(wǎng)站)時間線上寫“我是一頭鯨魚”;
在手上刻出一頭鯨魚;
看一整天的恐怖電影
聽組織者發(fā)給你的恐怖音樂;
爬起重機;
和鯨魚談話;
自己說出自己的死亡日期,并接受它;
凌晨四點二十起床去鐵路;
不和任何人說話;
宣誓自己是一頭鯨魚;
這是一場無法退出的游戲?
為了防止游戲參與者退出,管理員會有意識地收集參與者的真實信息,包括家庭住址、裸照等。曾有一名參與者想要退出,結果收到恐嚇:“你媽媽明天走不到公交站”。她大驚,因為自己的母親就是乘坐公交車上班,于是不得不繼續(xù)玩下去。
看到這里,你也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_”的設計者一定是個擅長心理操控的高手。
比如,為什么游戲規(guī)則會要求參與者在凌晨4:20起床?因為據(jù)心理學家研究,這個時間段正是人一天中精神最脆弱的時刻。起床后看恐怖片,更是加重了這種精神狀態(tài)。游戲任務的難度是由易到難,緩緩升級的。這應該與人類心理的“錨定效應”有關。前一天的任務會成為今天任務的“錨點”:昨天已經(jīng)在胳膊切了三個淺口,那今天在腿上刻幾個口子也就不是不可接受了。像走臺階一樣,參與者就這么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
再比如,參與者加入游戲前,管理員會要求他們提交裸照、家庭住址等私密信息,一旦參與者想退出,便以擴散裸照、傷害家人為威脅。對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來說,這樣的恐嚇手段有足夠的威懾力。
2017年5月10日,藍鯨死亡游戲創(chuàng)始人PhilipBudeikin被指控至少煽動16名女生參加他的藍鯨自殺社交媒體熱潮,他告訴調(diào)查員,她們都“很高興去死”,警方擔心這股熱潮正在進入英國。2017年5月,藍鯨發(fā)明者Philipp入獄,俄羅斯嚴打“藍鯨”死亡游戲。
藍鯨發(fā)明者PhilipBudeikin
也許你會以為,設計出如此險惡游戲的人,必定是老辣惡毒、面目猙獰之輩。然而2016年10月,當“_”的創(chuàng)造者Philipp Budeikin落網(wǎng)時,警方發(fā)現(xiàn),他竟然年僅21歲,是一名被驅(qū)逐出大學的心理學專業(yè)學生。被捕入獄后這名學生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一絲悔意,在他的表述中他認為自己這么做是為了清理社會,他將這些參與死亡游戲的青少年稱為生物垃圾。
Budeikin有著典型的反社會人格。據(jù)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母親無暇顧及他,他也沒有朋友,性情孤僻,整日泡在網(wǎng)上,花了5年時間完善“_”的心理控制流程。
令人驚訝的是,在獄中,這名多起自殺案的幕后黑手竟收到了不少來自少女的表白信。
部分聊天記錄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一些自殺事件還被拍成視頻,發(fā)布到Vkontakte上。死者遺體的照片、沾滿血跡和腦漿的衣物,甚至死前的聊天記錄都在Vkontakte的一些特殊群里有著極高的地下交易需求。自由歐洲電臺的記者還發(fā)現(xiàn),如果想成為“藍鯨”游戲的管理者,只需繳納60歐元即可。這也說明,一例例青少年自殺事件的背后,是不法分子對金錢的貪婪。
玩家的心理
內(nèi)心空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F(xiàn)代社會,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基本都有足夠的保障,反而是精神層面越來越空虛。參與“_”的大多青少年都處于內(nèi)心空虛,精神孤獨的狀態(tài),甚至有的還有厭世的念頭。對于他們這些人來說,渾渾噩噩的生活對他們并沒有什么吸引力,他們更追求的是一種“集體的歸屬感”,一種與世界背離的快感。
獵奇心理
好奇心是個體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引起注意、產(chǎn)生操弄意念等一系列的內(nèi)在心理變化。它與個體的生理需要無關,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起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發(fā)育尚未成熟,他們的好奇心要比中老年人強烈得多,而且他們會不顧一切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理。“死亡游戲”對于一些青少年來說,越是禁止的東西,他們越想要去了解,比起擺在眼前的事實,那些被隱藏起來的秘密會更有誘惑力。
對于脆弱的心靈,“_”好比惡魔般的存在。但這場邪惡中,還站著嗜血的看客。
17歲的俄羅斯女孩Rina Palenkova在鐵軌邊發(fā)布兩張自拍后,臥軌自殺。這一行為不僅讓她成為藍鯨玩家效仿的偶像,也吸引了聞著血腥而來的看客。
Rina自殺慘烈的照片、沾滿血跡的衣物,甚至是死前的聊天記錄,都有著旺盛的地下交易需求。
如果說“_”的參與者與操控者都是病態(tài)的,那這群買家與看客又何嘗不是呢?他們兩眼放光地盯著屏幕,渾身散發(fā)著獵奇與腐朽的味道
然而,我們能為阻止這場變態(tài)的游戲做些什么?
打擊“_”,各國政府已經(jīng)出擊;關注問題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重視他們對歸屬感和同伴關系的需求,是各個家庭和學校應盡的責任。但在檢索資料時,我卻發(fā)現(xiàn)很多旁觀者的態(tài)度實在有些不妥——
有人在罵游戲的參與者是腦殘,有人表面在出謀劃策,其實更像是調(diào)侃揶揄,“4點20分起床,干嘛不背些單詞?”,“有這閑工夫,看來是作業(yè)布置少了”。而每條這樣的評論,都能獲得數(shù)萬的點贊。
我想,畢竟人命關天,作為旁觀者,如果沒能意識到事件背后的復雜問題,至少可以少些輕佻的評論,以免把不該被娛樂的事娛樂化,把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推得更遠,推向_布下的陷阱。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提到過,我們每個人,不論窮富,不論是否有心理疾病,都在追尋愛,都希望別人“注意到我們的出現(xiàn),記住我們的名字,傾聽我們的意見,寬宥我們的過失,照顧我們的需求”。
從這個角度看,或許我們就更能理解那些走向“_”的青少年。他們和我們一樣,只是沒能得到足夠的愛與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