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通常只會哭鬧、喊叫、打人,這跟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有很大的關(guān)系,就像說話一樣,表達情緒也是需要學習的。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guī)碛齼盒牡梅窒?,希望對你有所幫?
育兒心得分享1
氣定神閑的父母,孩子人生路上才能走穩(wěn)走遠
那天聽育兒課,老師講了一句話對我印象深刻。她說:孩子在很多時候其實不太聽得懂我們大人說什么,他們只知道一樣東西,那就是你的情緒。
記得法國作家伊莎貝爾有一本關(guān)于情緒的書,書中有一幅漫畫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漫畫畫的是一個女人對著一株盆栽發(fā)怒...
配文是:瞧瞧,我一門心思照料你,可你就這樣報答我!又掉葉子,又亂長雜草!我不會再給你施肥,你也別想再享受陽光。你就待在臺階底下,好好反省反省,讓你看看這個家到底誰說了算!
這個對著盆栽發(fā)怒的女人,像不像咱們情緒狂暴時候的家長朋友們?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對一盆植物發(fā)怒,即使自己用盡了心力照顧,植物長得不好我們還是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會“傾聽”植物的聲音,去了解植物的“態(tài)度”,去反思自己是水給多了還是少了?光照強了還是弱了?
養(yǎng)育一個孩子,遠遠比養(yǎng)育一盆花草更為精細復雜,卻有很多養(yǎng)育者忘記了給孩子同樣多的傾聽和耐心,甚至固執(zhí)地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對,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絕對不能慣著TA、順著TA。
但有時候一場家庭大戰(zhàn)的導火索,往往卻是要不要穿厚襪子、穿哪雙鞋子、該不該多吃一口冰淇淋、能不能再晚幾分鐘睡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大人控制不住脾氣的結(jié)果一般是,孩子不高興,大人也不高興。孩子認為大人都是大獨裁者,根本不尊重他的意見和看法。大人認為孩子都是小獨裁者,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苦心和付出。這樣的事情發(fā)生的多了,也就容易造成親子關(guān)系的隔閡和家庭關(guān)系的冷漠。
作為父母,我們只有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照顧好孩子,在責備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之前,先以身作則,告訴孩子什么是真正的自律、自制、處變不驚和為他人著想。在非原則問題上,多控制一點點自己的情緒,多給孩子一點點自由的空間。在這些小事上,你放過了孩子,其實也是在情緒上,幫助了自己。
大量的調(diào)查表明,父母情緒穩(wěn)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年少時碰到過一個男孩子,曾經(jīng)一塊去上興趣班。他坐在我的身后,每天都高高興興的樣子,會偷偷拉我的辮子;下課的時候,拿走我的筆滿世界地跑,大聲地說“你來追我啊”;塞亂七八糟的紙條給我,上面畫著“豬”和“熊”,旁邊寫著我的名字。
我不喜歡他,因為他不給面子地四處鬧,鬧得整個班級都知道我叫“豬”。
這個每次都在我面前笑得滿地打滾的男孩子,有一天,突然間就消失了。兩個星期后,他回到我身后,就不說話了。
他沉默得亦如一個戰(zhàn)士,每個下課都安安靜靜地看書,上課也不會再扯我的辮子。他偶爾眼睛紅紅的,趴在桌上。
我也是小心翼翼問他,他才說起,他說,父母在鬧離婚,他已經(jīng)根本沒辦法回家了。
那一年,我們都十三四歲。我第一次陪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說,他特別想自殺?!八麄儍蓚€人以前不是這樣的。一起感悟人生現(xiàn)在,總是吵架,吵完架,他們都生氣。母親會沖進我的房間,不停地給我挑刺,我坐得不行,就打我的背,我頭離書本近,就不停打我的頭;她出去之后,就是我的父親進來了,父親很沉默地坐著,他坐在身后的時候,我不敢發(fā)出任何聲響,他是一個情緒很差的人?!?/p>
十三四歲的人懂得什么,他也沒有機會刨根問底,而他看到的父母,就是一對整天對他大吼大叫的父母,以及一個惴惴不安的自己。
和此種情況不同的一個故事。我幼年的一個鄰居,父母也離婚了。但她的情緒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我?guī)缀跏且娮C她從雙親變成單親孩子的。
她的父母情緒離婚像是分手,不動聲色,也不在孩子的面前吵架。孩子跟了母親,父親整理了很多衣物,是母親幫他整理的,走的時候,還互相說著保重。這之后呢,每周他的父親都會來看望他們,偶爾還單獨帶著她出去玩。
這個孩子,情緒并沒有太大的影響,每天還是高高興興地上學、放學,和我玩很多的游戲。
父母情緒穩(wěn)定,有時比父母恩愛更加重要。
父母恩愛,有時更多牽扯到父母雙方的獨立性,我們不能因為誰的存在而綁架了誰的感情,父母不應(yīng)該被孩子綁架,孩子也不能被父母綁架;而父母情緒穩(wěn)定卻是一種內(nèi)在和外在的影響力,那是一種和教養(yǎng)和氣場相關(guān)的事,你當下的情緒多穩(wěn)定,孩子長大后的情緒,就有多穩(wěn)定。
我大學的時候,去少兒培訓中心上過課。
我發(fā)現(xiàn),那些父母性格溫和,情緒平和的孩子身上,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強,抗挫折能力也更好,禮貌和教養(yǎng)一個不缺,看待世界也更寬容。而那些父母性格強勢,情緒不穩(wěn)定,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的孩子,總是更容易走極端,以及缺乏一種對世界最起碼的安全感。
為什么?
因為父母手上如果時刻提刀,他們就會有更多地對于刀的恐懼,而這個刀就是父母的壞情緒。
我始終覺得,父母情緒穩(wěn)定,是第一位的。
身為父母總是容易焦慮,焦慮到自己都忍不住對自己咆哮??墒?,孩子成長所有的線索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因為父母是孩子接觸到的最直觀的人際影像,他們對于人際關(guān)系和社交設(shè)定的來源往往來自于自己父母。
不要讓你的情緒,磨滅孩子通往美好世界的夢想。
為人父母,情緒穩(wěn)定而樂觀,才能讓她在最初狹小的世界里,慢慢對自己進行構(gòu)造。外面的世界很殘酷,我們就溫暖一些,給她偶爾避避風雨,也有點陽光,來日給個擁抱,讓她走得更快也更穩(wěn)。
父母給孩子的氣定神閑,會讓孩子更有機會,也更從容,更無所顧慮地去走向外面的世界。孩子長大后,對人間瑣事更寬容,也更有幸福感
育兒心得分享2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三件禮物
第一件禮物是閱讀
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異,但塑造智力的空間也很大。發(fā)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這一點已被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其閱讀量呈正比:閱讀可拓寬見識,讓人獲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識。任何一部書,只要是一本好書,往往都充滿真善美的情懷,其核心價值觀也是正面的。一個從閱讀中經(jīng)歷了豐富的生活。傾聽了眾多的智慧,分享了無數(shù)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會更成熟,人生境界會更美好。
當然,閱讀的功能不可能夠強大到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閱讀雖然非常重要,但還需要其它要素來配合。
第二件禮物是自由
給孩子自由,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三權(quán)”:選擇權(quán)、嘗試權(quán)、犯錯誤權(quán)。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這樣的家長,就是強權(quán)家長,他們對孩子“關(guān)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自由的同義不是放縱,而是選擇力和判斷力。那些真正幸??鞓返暮⒆?,是那些真正獲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們更清楚行為的界線在什么地方。
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態(tài),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價值,才能把“自由”這個無價之寶送給孩子
第三件禮物是身教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古人說得多好,“言傳不如身教”。為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么面貌——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
無論都市或鄉(xiāng)村,貧窮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的饋贈
育兒心得分享3
父母愛孩子最容易忽視的地方
現(xiàn)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其結(jié)果卻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有些孩子被喂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
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重要性,很多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接受一個好的教育導致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所以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方面面的問題,比如說要注意適度教育,還有就是教育孩子的自理能力等等。都是家長需要了解的地方。
一、過度照顧
現(xiàn)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其結(jié)果卻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有些孩子被喂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fā)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因為怕孩子噎到,所以一直給孩子喂食柔軟的食物,會讓孩子沒法發(fā)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fā)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jié)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二、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反感。如果希望培養(yǎng)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xiàn)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只關(guān)心學業(yè),忽視其他生活能力
現(xiàn)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成績上。但學校只能給孩子頒發(fā)畢業(yè)證書,卻不能給孩子就業(yè)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并不是競爭的結(jié)束,而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真正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孩子外在的分數(shù)、學歷、學校之外,對于孩子內(nèi)在的美德、快樂和健康等,更需要關(guān)心。
四、用“買”來滿足孩子
現(xiàn)代社會進入了一個消費社會,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F(xiàn)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五、完美主義
有研究表明,許多需要進行心理治療的孩子,往往都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期望逼得喘不過氣,最后只好宣布放棄。父母應(yīng)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愿,他還應(yīng)該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六、害怕輸在起跑線上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jié)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孩子的成長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fā)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七、負面的言語太多
“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么你總不聽我的話……”等等。負面的詞語太多,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防衛(wèi)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yīng),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chǎn)生敵意。負面言語會壓抑孩子的天賦,而正面的欣賞和鼓勵會讓孩子表現(xiàn)得更好
育兒心得分享4
林徽因與陸小曼 富養(yǎng)女兒的兩個典范
林徽因與陸小曼,兩個典型按照當下“富養(yǎng)女兒”的標準培養(yǎng)出來的民國閨秀。可是縱觀兩人的一生,或許林徽因更符合我們今天“富養(yǎng)女兒”的期待。
找到自己一生的志趣
林陸二人,從小就接受著當時最優(yōu)質(zhì)、最豐富,且是中西結(jié)合式的教育;從后來看,倆人在詩歌、外文、繪畫、鋼琴上的造詣,也是各有見長。那么她們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嗎?答案是:教育的目的和境界不同。
陸小曼的教育,是那個年代里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家有名媛,是豪門之家的“象征”和“榮耀”,甚至可能通過她們在社交場合的周旋,帶給家族更深的權(quán)利結(jié)合和社會影響。所以那個年代里,打造名媛帶著一些功利和虛榮色彩,即是為學而學、附庸風雅。
而林徽因則不同。其父林長民好結(jié)文人雅士、工詩文墨法,他培養(yǎng)女兒,也是有意朝著學者的方向,而非名媛而去。林徽因在16歲那年隨父游歷歐洲,正是吻合了今天“讀更多的書、走更遠的路,以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的富養(yǎng)女兒觀念。她在“放眼看世界”的過程中,對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設(shè)計藝術(shù)大開眼界,由此成了她一生的志向和興趣所在。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是為了獲得一份真正的志趣。
懂得裝扮和用心體會
民國的名媛們,在置衣打扮上也絕對不遺余力。陸小曼愛漂亮的衣服,穿著華服忙著趕場、聽戲、打麻將。她有十口鑲金大衣箱,昂貴的裘皮大衣掛滿大櫥。林徽因也是個極其愛美之人。質(zhì)量上好、做工精細的旗袍,穿在她均勻高挑的身上,別有一番韻味。
女人對美麗有追求,這事本身應(yīng)點贊。但品味不是時尚驕奢,而是懂得通過更高的審美情趣,去選擇與自己真正相宜的東西。美人與美物,本是相得益彰,而不是為其所累。
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說起林徽因的圈子,不難想起那聞名遐邇的“太太的客廳”,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林太太的客廳,儼然是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龍。
同一時期在上海,以陸小曼為中心,也有一個“太太的客廳”。陸太太的客廳,往來的則是富貴公子和社交名媛,她們有錢有閑,享受著跳舞、打牌、聽戲帶來的歡愉,這樣的圈子,帶給陸小曼的是麻木萎靡和紙醉金迷。
圈子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潛移默化有多重要?看看林徽因和陸小曼就知道。真正有營養(yǎng)的圈子,不是要多富貴,而是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擁有大愛
今天,我們富養(yǎng)女孩所期待的真正高貴,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像花蕾一樣把自己嚴嚴地包裹起來,和那些臭小子保持距離,永遠尊重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如果說離婚、墮胎、吸大煙,將本來萬般美好的陸小曼,一步步推入萬丈深淵。那么這背后的根源,是她對自我身體的保護和重視不夠。而相較之下,林徽因確實要做得好的多。
她在豆蔻年華之時,遇到徐志摩的猛烈追求,沒有一味的跟著感覺走,而是先與父親溝通商量,懂得自重與自愛;后來她在老北京的建筑保護和戰(zhàn)火紛飛面前,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巾幗不讓須眉,勇敢、堅決和滿腔熱愛,可視為心中有大愛。
我們所希望的富養(yǎng)和高貴,不正是懂得身體的自尊自愛,在精神境界卻又博大而寬懷嗎?
育兒心得分享5
不健康親子關(guān)系到底對孩子有多大影響?
不少家庭認為親子關(guān)系不是越親密越好嗎?在孩子年幼時確實是這樣,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終極目標卻是“放手”。
家庭教育肯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長沒必要把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有的媽媽認為,孩子上了學,自己就不用這么累了,很多東西老師可以教他。不是的,孩子的某方面功能必須在家庭中才能完成,否則,孩子步入到社會后,會產(chǎn)生社會化的功能不良。
在親子教育中,父母沒有幫助孩子實現(xiàn)從嬰兒走向社會化的目標。步入社會之后,有人說,“我要改變?nèi)澜纭薄F鋵?,我們不可能改變?nèi)澜?,而且,改變的前提是適應(yīng)世界,如果你連適應(yīng)都做不到,那么,改變的機會連門都沒有,因為你早就被世界淘汰了。
很多父母自己沒有盡到義務(wù),把責任推給別人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親子關(guān)系是很重要的,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guān)系模式。
第一種:密友型
密友型的親子關(guān)系沒有明確的你我概念,也沒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兩個人的關(guān)系比較混亂,沒有任何的邊界感,是融合的,共生的關(guān)系。中國有句古話,“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當媽媽與孩子之間沒有建立好邊界時,孩子長到了去幼兒園讀書的年紀,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相處的時候也容易分不清界限,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而且這樣的小孩會不斷地入侵別人的邊界,引發(fā)其他人的反感,進而被其他小朋友們排斥。
雖然我經(jīng)常說,孩子的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但有些人把我說的這句話理解的太絕對化了,認為孩子不管發(fā)生了什么事都是我的問題。這就太過于認真了,把很多的東西都忽略掉了。
媽媽與孩子密友型的關(guān)系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困惑,主要的問題就是導致孩子以后在跟所有人的關(guān)系中會邊界不清。
第二種:上下級型
在這種關(guān)系里,媽媽是孩子的主導者,就像公司里強勢的上司一樣。孩子的角色類似公司的員工,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上司,兩個人呈現(xiàn)出來的互動關(guān)系是控制與服從。中國人經(jīng)常描述孩子的關(guān)鍵詞是“乖”“聽話”,這些詞反映出來的也是上下級的關(guān)系。
媽媽作為孩子的掌控者,如果孩子不服從,擁有自己的主見,媽媽就會非常的焦慮,用各種威逼利誘的方式讓孩子聽話。
聽話乖巧的孩子面對媽媽的強勢,一方面會表現(xiàn)的很順從,另一方面內(nèi)心會壓抑很多憤怒,會一直在背后做些小動作以示反抗。
有些媽媽會很疑惑,孩子這么小為什么會撒謊?實際上這個問題的產(chǎn)生是因為媽媽有時會讓孩子去做一些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孩子為了避免懲罰或討好媽媽,于是采用了撒謊的方式。孩子撒著撒著,自己也就信了。
有時候媽媽想要孩子做出她想要的樣子,但是媽媽的能力做不到。孩子不愿意做,可是又無法直接拒絕,于是,虛偽的表達出現(xiàn)了。這樣的孩子在現(xiàn)實中的責任感會比較弱。
當然,這種上下級關(guān)系,也會像領(lǐng)導和員工之間的關(guān)系一樣,不需要講究太多的情感,只要能夠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務(wù)就可以了。在這過程中,領(lǐng)導不會詢問你,“這件事你愿不愿做?你做的情感體驗是什么?”
有一個人在我的微博上跟我吐槽,“小時候,我媽覺得我取得的很多成都是她的功勞。我考試得了100分,她竟然認為是她的功勞?!边@個孩子對媽媽有無限的愛,在生活中,他的表現(xiàn)仍是很孝順的,但誰能想到,他會去我那吐槽呢?
上下級關(guān)系的親子關(guān)系就是這樣,孩子會很害怕媽媽,不敢跟媽媽親近,之間也沒有太多的情感,似乎孩子只要做到聽話,乖巧,講道理就可以了。
有一篇文章《聽話的孩子沒有太大的成就》里面所講的內(nèi)容也是同樣的道理。其實,聽話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媽媽的需求。不信?那我問一問媽媽,“你最喜歡的是什么?”媽媽能回答的出來嗎?我再問問聽話的孩子,“你們知道你們最喜歡的東西是什么嗎?”你們也不知道。
我一直說,看一個人是否成熟主要看這幾方面。
1.是否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嬉笑怒罵都可以,做你自己,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是非常和諧的。
2.是否有一個骨灰級的愛好,所謂的骨灰級的愛好,是指無論什么時候,你都會因為這個愛好產(chǎn)生很美好的體驗。不管你的情緒是悲傷的,還是挫敗的,這個愛好都會伴隨你的一生。你投入其中,沉醉著,忘記一切,十分喜愛。
(其實,這種終極愛好是你很美好的客體之一。聽話的孩子很難有屬于自己的骨灰級愛好,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么,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媽媽給予他的。)
第三種:對手型
媽媽和孩子是對手關(guān)系?
不會吧?
會的。
在精神分析上,有一個專有名詞描述這樣的現(xiàn)象,叫成人妒忌。
成人妒忌的意思是,很多媽媽把自己認為好的,理想的樣子投注在孩子身上,但當孩子真的達到了,媽媽又會妒忌自己的孩子居然獲得了那么多。
這非常有趣,也是一個很復雜的心理動力過程。還有一些妒忌,是媽媽和孩子在潛意識方面的競爭。這個競爭更多的是來源于媽媽在原生家庭中跟弟弟妹妹的競爭。
很多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需要照顧弟弟妹妹。從小,這樣的媽媽就很懂得照顧人,但她不相信自己的弟弟妹妹,以至于結(jié)婚有小孩后,她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她不太信任別人,認為別人接近她是為了侵犯她的利益,因此,她會把自己和自己的東西保護的很好。
有一位媽媽非常有趣,很小的時候,孩子碰了一下她的東西,她就忍不住發(fā)非常大的脾氣,“你為什么要動我的東西?這件事怎么會是這個樣子?”
小時候,他根本不理解媽媽的這樣行為。
后來,我跟他說,“你媽媽把你當成對手了。在與你的競爭中,她感到了挫敗。她很生氣,同時也很害怕?!?/p>
對手型的母子或母女關(guān)系都會發(fā)生。作為媽媽的我們很難去處理童年時的情節(jié),母女之間的關(guān)系更容易成為對手。曾經(jīng)我講過,有一對夫妻的矛盾跟丈夫?qū)ε畠旱膶檺塾嘘P(guān)。丈夫把自己所有的關(guān)注力都放在了女兒身上,看到女兒這么可愛的時候,媽媽會很嫉妒女兒。這樣的想法,在一般情況下,很多媽媽是不愿意去承認的。最后,媽媽跟女兒成了對手的關(guān)系,同時,她又沒辦法忘記自己媽媽的身份。因此,當媽媽嫉妒女兒的同時也會很糾結(jié)。
第四種:角色互換型
這種親子關(guān)系很好理解,非常簡單。
有一個個案,她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女兒的懷里,問女兒在干什么?
女兒說:“我在做作業(yè)啊。媽媽,你去喝水吧,乖乖地休息一會兒,待會我再陪你玩?!比缓螅瑡寢尯荛_心地離開了。很明顯,媽媽的角色像女兒,女兒則更像是媽媽的照顧者,兩人角色互換了。
還有一種類型的角色互換是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能遇到的。
孩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受到了一些傷害,哭了起來。媽媽在旁邊也哭了起來,而且哭聲比孩子更響。孩子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媽媽為什么哭?媽媽說:“我很難過,是我沒做好才讓你摔跤的,都是我的錯?!边@時,孩子擦干眼淚,對媽媽說:“寶寶不哭,媽媽也不哭。”
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媽媽的照顧者,說到底,這也是不健康的親子關(guān)系模型。
有的媽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傳輸這樣的話,“媽媽以后要靠你來養(yǎng)我了,以后你給媽媽買大房子,買寶馬車,讓我過上富貴的生活,好不好?”會說這種話的媽媽多半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比較落后。
如果這里有你的影子,我們要學會去改善。改變永遠不晚!
最新育兒心得文章5篇相關(guān)文章:
4.育兒心得體會
5.做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