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心得

| 新華0

所謂經(jīng)典是指傳統(tǒng)的,對后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在享用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精神盛宴,可是我們呢?每天都在浪費時間,不學無術(shù),每天昏昏的度日,所以我非常慚愧--對不起老師和父母。

這個誦讀大賽的的內(nèi)容分為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兩個部分。古代文人,穿越時空,為國學小名士出題。這些身著古裝的孩子,分別扮演小李白、小杜甫、小白居易、小李清照、小蔡文姬、小蘇軾,他們?yōu)閲鴮W小名士現(xiàn)場表演出題,讓節(jié)目增添了更多童真童趣。

真人秀外景短片,體現(xiàn)選手"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理解。在初賽結(jié)束時,大賽組委會專門拍攝了60強選手的外景短片,在拍攝中通過對參賽選手設置障礙,考察參賽選手在實踐中的想法和做法,體現(xiàn)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在于通過對經(jīng)典的誦讀,傳承中國傳統(tǒng)美德。

當我看到那些選手們激情洋溢的演講,我的內(nèi)心備受鼓舞,他們就是我的榜樣,我要努力學習。以后我要多看書,讀報紙,來豐富我的知。

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醒悟:應未雨綢繆--提醒我無論做何事都要首先做好充分的準備。經(jīng)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和民族傳統(tǒng)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魅力的法寶。經(jīng)典誦讀中所含的國學文化須牢記。

《經(jīng)典誦讀》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詩詞,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quot;"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在《國學小名士》上有評委說:"松,在古人筆下是一個備受贊揚的一種植物,出了他的本意外還有--高直,堅強,正直等很多美的象征在他身上。另外還暗含著堅持不懈,認真對待事物的精神。這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通過觀看,千古美文的神韻,華夏禮儀的儒雅,仿佛在這次誦讀中悠然再現(xiàn)。在瑯瑯的誦讀聲中,不僅讓我了解了歷史,體味了人生,豐富了文化知識,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更主要的是讓我深深地喜歡上了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新時代的美德少年。

國學的心得篇2

近日,我有幸參加了公司組織的國學培訓,兩天的時間里學到了很多,現(xiàn)將些許感悟同大家分享。

一、易經(jīng)的思維應用之“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在日常工作中,經(jīng)常開很多會議,討論對待一些事情的處理方法或是對于下步工作的計劃安排等。在會議室也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和而不同”的宣傳標語,在開會過程中,每個人都應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建議等,在此過程中才會有思想的碰撞,才能討論出新的解決辦法,不能因為怕與別人觀點相悖得罪人而保持沉默,當然觀點應是經(jīng)過自己深思熟慮的。

在以上事例中,還要保持“度”,或是要快速接收別人表達的意圖,不能固執(zhí)己見,和別人爭吵不休。這又體現(xiàn)了另一個問題,與人溝通交流,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性,做到彼陽我陰、彼陰我陽。溝通中出現(xiàn)問題,首先應找到問題的表象;分析表象后的內(nèi)因;區(qū)分事物的陰陽并找出自己所處的位置;嘗試將陰陽置換,最后去解決問題。

二、法家的管控力應用

法講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此法應是在工作中無條件被遵守的,所以講到制定法的三個方面。

1.制定此法的目標方向;

2.制定此法的價值導向;

3.法所結(jié)合的實際情況。

有些“法”在實際應用中根據(jù)當時的“天時、地理、人和”可能不適用,但在“法”沒有做出改變之前,我們必須無條件遵循。

“術(shù)”講運用法的方法,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之正。在日常工作中應做到三思后行,多聽取周圍人的觀點。

“勢”講運用法的權(quán)力,日常工作中,若想讓其依“法”做事,必須賦其依“法”做事的權(quán)力,上級領導應給相關人員強調(diào)某崗位職員可依法行事,在他那沒有特殊情況。

就像我們報價過程中,嚴格按照報價策略提供報價,有特殊情況可請示上級,在我們這就算你講述的理由再充分,也不成立,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權(quán)力范圍,其中不包含根據(jù)實際情況自己調(diào)整報價,這種情況有利有弊,弊是耗費時間較長,利是權(quán)力分工明確,防止根據(jù)主觀臆想隨意出具價格,能更好的管控成本與報價。

三、兵家的競爭力應用

兵家講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用人管理。

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講公司的擴張、各種競爭等,現(xiàn)在單講項目銷售。我們的項目銷售猶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要想取得全勝,上策須‘誅人誅心’,也是我們經(jīng)常講的滿足客戶的內(nèi)心需求,兵家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

客觀分析厲害關系,了解客戶需求,針對此出具戰(zhàn)術(shù),更好的取得客戶信任,進而滿足自己的需求。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任何利與害都是相對的,我們應時刻保持樂觀心態(tài),避開自己的劣勢,盡自己最大努力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當遇到困難時,把困難當成對自己的磨練,分析利害關系,善于協(xié)調(diào)周圍人的力量,以患為利,以終為始,明確目標,取得進步。

國學的心得篇3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孔子本人并沒有提出這一名稱,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jīng)驗時,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稱。實施因材施教原則的關鍵在于對學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確把握學生的特點??鬃邮至粢庥^察、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優(yōu)缺點了如指掌。然后,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fā)進行教育和教學,對于學生所問的同一題目,常因發(fā)問者的個性、需要而給予不同的問答。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绷硗?,孔子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孔子還答應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暗滦校侯仠Y,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yǎng)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于培養(yǎng)“恭敬”,“溫順”的個性。

二、啟發(fā)誘導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啟發(fā)誘導,他以為把握知識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因此他在教學實踐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性題目。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啟發(fā)一詞也由此而來。宋代朱熹對這句話做了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本褪钦f只有當學生進進積極思維狀態(tài)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fā),“開其意”,“達其辭”?!皯崱?、“悱”站在教師的角度講是啟發(fā)的契機條件,“舉一反三”是啟發(fā)的結(jié)果。站在學生角度看“憤”、“悱”是能“思”,“舉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啟之待時,因勢而利導,“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啟發(fā)式教學的核心是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孔子以為,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了解學生的熟悉規(guī)律,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他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wèi)靈公》)。教師要做不失言的智者,這樣才能使學生聞一知二,聞一知十,既能主動獲取知識,又能發(fā)展思維能力??鬃咏逃某晒Γ渲幸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品質(zhì)。正如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善于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強。

三、學思結(jié)合

孔子一向夸大學思結(jié)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這種見解符合人的熟悉規(guī)律,已初步揭示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鬃涌浯髮W的重要性,反對思而不學。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這說明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學習往思考,其結(jié)果必然徒勞無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調(diào)思考的重要性,反對學而不思。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主張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饜飫終日,無所專心”(《論語?陽貨》)。孔子的學有方向,先是學德,次是學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與行結(jié)合,思與社會生活結(jié)合。學,不是漫無邊際的學;思,不是漫無邊際的思。學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領悟孔子學思結(jié)合的真諦。

四、學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學用結(jié)合,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也就是說,盡管熟讀了《詩經(jīng)》三百篇,但叫他往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孔子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據(jù)《雍也》載,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又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再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意思是說他的學生有的果斷,有的通達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藝,這對于治理政事會有什么困難呢?孔子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練習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學用結(jié)合、言行相符。

五、學而時習

孔子在《論語》的第一句話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意思是說,學習了,然后再經(jīng)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nèi)心感到快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么?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孔子以為學習靠多聞多見,往偽存真。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論語?述而》),多聽多看,廣于見聞,即認真學習,對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謹慎地說已經(jīng)明白的道理,做已經(jīng)明白的事情,就可以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復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從已知探未知。故,學而時習之。

讓我們一起為弘揚國學而努力吧。

國學的心得篇4

經(jīng)典誦讀,是大課間行為藝術(shù)課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所謂經(jīng)典,是指傳統(tǒng)的,對后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在享用用傳統(tǒng)文化精華組合的精神盛宴?!袄杳骷雌穑瑸咄コ?,”這是告訴我們,一個從小就要養(yǎng)成勤奮,樸實,愛勞動的好習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勞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期望之所在,對他們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小至家庭,大至國家與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良好習俗的構(gòu)成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不貪意外之財,不謀意外之想”這是告訴我們,做人從要持續(xù)艱苦樸素、淡泊明利、廉潔處事,公正做人的崇高品質(zhì),“父母訓,要牢記”這是在向我們闡釋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同時更提醒我們從小養(yǎng)成做謙虛、誠實之人的習慣,經(jīng)典精華,更給我們以深刻啟示,“宜未雨而綢繆,無臨渴而掘井”提醒我們做事應有充分準備,亦不打無準備之仗。

經(jīng)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tǒng)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經(jīng)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fā)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最強音。它是民族傳統(tǒng)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經(jīng)典誦讀,不僅僅有其獨特的精神魄力,更給學生和教師帶給了知識拓展的廣闊空間,從表層看,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作為教師,不僅僅拓展了課程思維領域,而且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底蘊,實現(xiàn)了真正好處上的教學相長,而學生在從科學的記憶規(guī)律中體驗了傳統(tǒng)習俗中所倡導的“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了也會吟”的勤奮學習之妙訣。

如果說,全課程教育是科學教育領域之中的一棵長青之樹,那么,經(jīng)典誦則是這棵長青之樹所結(jié)的金色碩果,愿這累累碩果為洛龍教育這塊期望的沃土孕育出更多的輝煌與絢爛。

國學的心得篇5

"誦讀經(jīng)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這正是《國學小名士》的口號,當然,也是作為中華兒女需要做到的。

就在這幾天,我觀看了齊魯少兒頻道《國學小名士》這個節(jié)目,也正是這個節(jié)目使我受益匪淺。且不說復賽怎么怎么,就看總決賽場上的選手知識是多么的淵博、思維是多么的敏捷、反應時多么的靈敏,就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向他們學習。

還有就是總決賽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第一題:用帶有家、國的詩詞來回答。這是我想到了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lián):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關心。只有我們不斷地去關注自己的國家,少年強才國強,我覺得這才恰恰是舉辦這個《國學小名士》這種比賽的意義所在。因此呢,這兩個字在中國詩詞當中可以講,無窮無盡的在表達著。

再就是第二題:用帶有親、情的詩詞來回答。那么我覺得這詩詞中的親情在我們流傳的過程中,起了一種給我們民族世世代代感情教育的作用,它使我們的情感受到了陶冶、得到了升華。再看最后,在十二位“國學精英”中,總冠軍誕生了!她,就是劉康寧!

通過觀看,千古美文的神韻,華夏禮儀的儒雅,仿佛在這次比賽中悠然再現(xiàn)。在朗朗的誦讀聲中,不僅讓我了解了歷史、體味了人生、豐富了知識,更主要的是讓我喜歡上了傳統(tǒng)文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更懂得了如何來做一個新時代的美德少年!

國學的心得篇6

一粒種子,叫做國學經(jīng)典,把它播撒在心中,讓經(jīng)典誦讀永駐心間;有一條潺潺的溪流,叫做中華美德,讓它滋潤、澆灌著心田,讓中華美德伴隨身邊;有一盞燈,叫做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提著它走過漫漫人生,讓知識在現(xiàn)實中靈活運用,給予你莫大的力量!

誦讀經(jīng)典

詩人杜甫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說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蕭掄謂說過:“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薄@些詩句就足以證明讀書的重要性,經(jīng)典誦讀巨大的影響力!

《國學小名士》中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夠熟讀、熟背很多的古詩詞,朗朗上口、滔滔不絕,這種境界讓我心中震撼無比,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是呀,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孕育了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經(jīng)典詩文,鑄就了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shù)瑰寶,猶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宛若春日的遍野鮮花,散發(fā)著馥郁的芬芳。到剛勁端莊的方塊字里,感受《水滸》《三國》的英雄豪氣;到如歌如畫的唐詩宋詞中,領略楓橋的鐘聲,大漠的孤煙;在外婆的歌謠里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女媧、大禹的故事縈繞耳畔。那一曲曲動人心弦的詩詞,會給予我們美好的藝術(shù)享受;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佳作,給予我們無限的知識,會讓我們受益終生。

今后,我要向《國學小名士》中的同學學習,廣泛誦讀經(jīng)典,牢記于心,我要誦讀國學經(jīng)典,走進古詩詞的世界里,去感受詩人樸質(zhì)、真切的情思; 徜徉古詩詞的長河中,去感受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讓經(jīng)典誦讀永駐心間!

傳承美德

中華美德到底是什么?這個疑惑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觀看了《國學小名士》之后,我心中終于有了答案。

古語有云:“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中華之美德——它陶冶人的愛國情操,樹立愛國愛民的遠大志向;它讓人孝順父母,對其充滿孝心;它讓人仗義疏財,盡自己的全力幫助別人,不圖任何回報……而對于我們青少年,中華美德并沒有多大,它只是生活中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事。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都可以衡量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品德。

從小生活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進屋要先敲門、吃飯要禮讓、要盡量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等等的優(yōu)良美德我都沒有養(yǎng)成,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愧疚!

從現(xiàn)在起,我要改掉壞習慣,力爭做一個中華美德的傳承者!今天,中華美德的接力棒已經(jīng)交到我們的手中,將由我們焊接,要靠我們傳承,我定要譜寫中華更璀璨的詩篇! 讓中華美德伴隨身邊,伴我成長!

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

俗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學而不思則罔 死而不學則殆”;“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毀于隨”。學會知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努力實踐。

人生猶如那一望無際的大海上的一葉扁舟,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道理就好比那揚起的風帆,幫助你繼續(xù)探索、繼續(xù)前行;人生仿佛那長長的道路,坑坑洼洼,坎坎坷坷,崎嶇不平,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道理就好似那導航的明燈,為你指明人生的正軌;人生仿佛一片茂盛的大花園,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道理就宛如那綻放的鮮花、翠色欲滴的小草、高大挺拔的大樹,零零星星地點綴著花園,但卻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和光彩!

為此,我有了新的打算和計劃:每次學習了新的知識后,要多練習,做到舉一反三、靈學活用、扎扎實實,在學習生活中穩(wěn)扎穩(wěn)打,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讓知識在現(xiàn)實中靈活運用,讓我受益匪淺,給予我莫大的力量!

我堅信:只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奔跑,便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反而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誦讀經(jīng)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成長為一名知識豐富、道德高尚、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學生!

國學的心得篇7

中國是文明古國,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傳統(tǒng)文化,像璀璨的顆顆繁星,令人耐人尋味。它們又是煞麗、無窮無盡的瑰麗財富,是我們的良師益友,領我們開啟國學的道路。

觀看《國學小名士》時,我不禁佩服起詩句語言的鬼斧神工,更佩服寥寥詩句所散發(fā)的青草般的細膩芳香,選手們機警應對、學富五車的才藝更令我嘆為觀止。

第一輪是說“國”與“家”。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與地球。我們只有事事關注我們的國家,把握住未來,學好每一堂課,未來才會發(fā)出光芒。

第二輪講述的是“親”與“情”,我國絕大多數(shù)的詩歌賦詞都是抒情用事,它們使我們的情感流程得到了升華,進步。陶冶了我們對親情的情操,更把它們表達的淋漓盡致。如同“妙筆生花”。

看完后,我對國學誦讀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懂了它的真諦。這個節(jié)目讓我更想了解中國燦爛的文化,而且讓我陷入了沉思:中國有無數(shù)的唐詩宋詞,它們都是我國綺麗的瑰寶,引領我們?nèi)パ?、認識。只有不斷的閱讀與積累,探索文化結(jié)晶,才能成為真正的“國學小名士”!

中國人一向是勤奮好學,智慧源于勤奮,偉大出自平凡。我們應努力拼搏、完善自我,勤奮向上,以新的姿態(tài)迎接每一次的挑戰(zhàn),爭取開放出最絢爛的花朵,搖曳在群山之中。

我們尚還年輕,初生牛犢不怕虎,朝氣蓬勃的我們像金光閃閃的太陽,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精力。我們應該把美好的花樣年華好好地利用起來,學習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豐富自己的人生觀,讓這條道路源源不斷地流傳下去。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棟梁,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學習經(jīng)典文學塑造文明社會,為未來的良好基礎做好鋪墊。

在以后漫漫的求學之路上,我們應當把中華美德的精髓傳承下去。積累更多的古代知識,豐富自己的內(nèi)涵修養(yǎng),讓我們與文學詩詞為友,暢游古詩天地。用自己的知識點綴祖國的萬里大花園,以高標準、高素質(zhì)的目標要求自己,領略中華蘊含的文化奧秘!

國學的心得篇8

涼風吹起書頁,在清風吹拂中我想起了高爾基的說過的一句話:“走正直誠信的生活道路,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边@句令人深省的名言,剛好與那一期《國學小名士》的考驗主題相吻合。

在“美德大考驗”的環(huán)節(jié)中,四位選手依次進入一個密閉的房間里進行考試。在房間里與欄目組提前準備好的“托兒”一起考試。在考試期間,監(jiān)考老師在兩位考生不經(jīng)意間離開房間,以此來考驗選手們的誠信度。第一位選手在“托兒”窺探答案時將試卷輕輕向“托兒”的方向挪了挪,“托兒”便輕而易舉地抄到了答案;第二位選手是我最欽佩的一個,不論那個“托兒”怎樣軟磨硬泡,他紋絲不動,依舊專心致志的答著題目,絲毫不受外界的干擾;第三位選手在“托兒”的“糖衣攻擊”下居然在考試前因為膽小而離開了考場,這樣無法做出評判;第四位選手是最值得批評的一位,在考試期間她不但沒有認真答題,還與那個“托兒”有說有笑的商量起了答案,完全忽略了考試期間應該遵守的規(guī)矩和紀律。這四位選手都是在普普通通的考場上做出了不經(jīng)意的動作,他們之所以不經(jīng)意,是因為早已形成了習慣,可是他們之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距呢?難道不是因為誠信的問題嗎?

說到了誠信,我不得不提起一件我不想面對的事情——那天我在翻閱小學時的作文集,偶然看見了我“寫”的那篇文章,這使我的思緒飄到了六年級的時候:臨近小學畢業(yè)前夕,大家都在緊張的準備畢業(yè)考試,我也是這樣??墒窃谶@個時候,老師說讓我們每個人寫一篇自己最拿手的文章,選出好的來發(fā)表在作文集上面。當時我心想:學習時間這么緊張,哪里有空寫這么一篇沒有太大作用的文章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抄一篇算了,這樣既節(jié)省了學習時間,又能夠在小學的歷史上留下光輝而有燦爛的一頁!我就按照這個方法做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作文真的刊登在了作文集上面,我歡呼雀躍,身邊的同學們都在贊揚我的文采好,我心里頓時洋溢著滿滿的幸福和滿足感,這就是我想要的啊!升入初中后的一天,有一個朋友突然對我說:“我好像在一本中考滿分作文上面看到了你作文集上的那一篇文章,你不會是抄的吧?”我不假思索的回答:“怎么會呢?”我當時好像真的把那篇文章當成了自己筆下的成果??墒沁^去了很久以后,我一想:這本來就不是我的啊!我為什么要拿本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得來的贊美而去滿足呢?這件事令我后悔了許久,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做過這種事情。

由《國學小名士》的考試中引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考試互相傳送答案在同學們看來似乎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有一次考試,我的后桌與離他很遠的一個同學傳紙條,只見那個紙團在空中劃過了一個“優(yōu)美”的拋物線到達了那個需求者的手中,當那個同學欣喜地抄著答案的時候,他是否還記的誠信是什么呢?

因為誠信而鬧出的問題有很多:“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為了博取妃子褒姒的一笑而戲弄了諸侯,最后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小時候聽過的童話《狼來了》中的小孩因為撒謊而致使自己的小羊被吃掉了……

而講誠信的人也有很多:北京的一家彩票店中,有一位彩民中了533萬的大獎,店主在第一時間給這位彩民撥打電話,并把中獎彩票親手交給了彩民;還有商鞅的“立木為信” ……這不都是一些充滿“正能量”的人嗎?

誠信,“言”和“成”組成了“誠”,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承諾的事情就得完成,這是一種做人的基本?!叭恕焙汀把浴苯M成了“信”,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也是對他人、對自己、對社會的一種心靈依賴。誠信,是做人的一種閃光品質(zhì),它是做人的根本,能夠使你傲骨永存!誠信使人們升起心中的太陽,可以照亮自己,也能溫暖他人!

天使用誠信作為繃帶,醫(yī)好了飛翔的翅膀。我知道,撒旦的謊言如果被揭穿,他的魔杖會失靈。誠信不可拋,它是法寶!

身披一襲燦爛,心系一份執(zhí)著,帶著誠信上路,將踏出一路風光!

國學的心得篇9

《北大國學課》是我在機場書店買的。本不想買,但因為飛機誤點,閑得慌。

一是實在找不出再多一本、能吸引自己的書。那滿書架的書,除了東抄抄、西摘摘,封面光鮮亮麗外,轉(zhuǎn)了兩遍也沒找到幾本“好書”;二是國學類書,家里已有一些,粗翻目錄,感覺許多是基礎性知識,再買有浪費之嫌。但最后,還是咬咬牙買了。到了飛機上,居然又被“關”了一個多小時才起飛,就非常慶幸自己那一咬牙的決定;可沒看幾頁,就被一旁朋友借閱去,這一借就是整個旅程。我這位朋友是學問非常高的人,能這么喜愛此書,想來肯定有他的道理?;丶液?,我開始認認真真閱讀,越讀越感覺“國學無涯”。

其一是國學博大精深,我們畢一生之精力,恐怕也只能窺其千分之一。首先是對于國學,我不知者甚多,如此書中介紹的丁憂、奪情、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佛教四諦、佛家四十八愿等等概念,原先均未有所聞,更未得所知;其次是國學涉面甚廣,這本書與別的國學普及讀物所不同之處,還在于它新增了中華“食”之文化等,讓我眼前為之一亮,想到了央視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還想到了我們?nèi)粘4?、住、行中所包含的華夏文明元素。再延伸開去想,我們的國學內(nèi)涵實為浩浩汪洋,如書中序言所言:“想要真正將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大師級人物,憑借一本著作是遠遠不夠的?!痹賱t是,國學之博大精深,以及其歷史之悠遠,許多我們原先知曉的只是一知半解,抑或是曲解者甚多。如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無為之治”。書中指出,“無為”的“為”字,實際上是“違”,經(jīng)過種.種演變才最終成了“為”。

所以,“無為”應該是“無違”的意思,即不違背事物運行的各種規(guī)律,而“無為之治”,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運行規(guī)律行事,不使自己有所違背。還有,許多人認為,道家的思想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消極地聽天由命,其實是一種誤解,本書中指出,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正是要求弟子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經(jīng)過后天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也就是說,道教的清靜悟道,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做事前真正參透事情的道理,以求更好地掌握大道,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是國學博大精深,即便是我們原先知曉的知識與道理,也不怕你溫習千遍、萬遍,因為每一遍都會有新知、新覺和新解。如世人只知其題、難曉其意的經(jīng)典國學著作《易經(jīng)》,本書在解釋“十翼”中的《系辭傳》時指出,《易經(jīng)》是一部研究自然變化規(guī)律的著作,時間不會停留在壞事上,但同樣也不會停留在好事上,因此,憂患意識才是占卜未來、趨吉避兇的重要前提。又如,眾所周知的儒家主要學術(shù)思想之一“內(nèi)圣外王”,實際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先“內(nèi)圣”,而后“外王”,也就是說只有先將自己的修為做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這和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道理。又如:佛家所說的“五蘊皆空”,說的是放下,但不是失去;說的是適應,而不是改變;說的是享受,但不是迷戀。

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哲學體系的核心因素,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一就是要人類去感應大自然的每一處微妙變化,然后與之息息相連起來,順應它的運行規(guī)律。但現(xiàn)代社會對于自然的認識越來越狹隘,覺得只有在山水之間,在草木之中,才有自然的氣息,實際上,這只是因為人類破壞了太多的自然規(guī)律,因而誤將“自然景觀”當成“自然”…… 閱畢合卷,冥思靜想,深谷幽蘭間,國學無涯。

國學的心得篇10

考古學界、史學界認為,早在3600年前的商代,中國商業(yè)、商人、商業(yè)文化已經(jīng)起源并逐步發(fā)展。時代跨入21世紀后,越來越多的商業(yè)組織融入到全球的經(jīng)濟范圍之內(nèi),進入了競爭更為激烈的國際商圈——商者已無域。面對環(huán)境、資源與文化沖突,企業(yè)家、職業(yè)經(jīng)理人、管理學家、經(jīng)濟學家等都在開始認真反思傳統(tǒng)經(jīng)營方式、競爭手段和發(fā)展管理模式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挑戰(zhàn),紛紛探索和研究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當前,企業(yè)已有太多的問題急需處置。處于創(chuàng)業(yè)期的企業(yè),深感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陷于經(jīng)營困境的企業(yè),面臨生存壓力;急于轉(zhuǎn)型的企業(yè),有的則步入發(fā)展迷途,不知去往何處;經(jīng)營穩(wěn)定的企業(yè),則要考慮永續(xù)經(jīng)營、基業(yè)長青的難題。企業(yè)界尤其體會到,西方的管理理論已不足以引領企業(yè)持續(xù)前行。迷茫困頓之際,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目光轉(zhuǎn)向一國之學的國學,希望從國學思想中汲取靈感,并用以迷思、內(nèi)觀反省、反哺修煉、追求超越,從而把企業(yè)置于良性、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軌道。

近現(xiàn)代意義的國學一詞,源于清末民初。盡管對國學一詞的內(nèi)涵、內(nèi)容和范圍學術(shù)界還有不同的觀點,但人們還是普遍認同國粹派學者鄧實的觀點。1906年,鄧實在《國粹學報》發(fā)表的《國學講習記》一文中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 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豹M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shù)。現(xiàn)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jīng)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jīng)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shù)體系。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的文化和學術(shù),還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jīng)濟乃至書畫、音樂、術(shù)數(shù)、醫(yī)學、星相、建筑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管理學(Management Science)是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guī)律及其應用的科學。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以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名著《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約爾(H·Fayol)的名著《工業(yè)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為標志。一般認為,管理學至少已發(fā)展有十幾個學派,典型的有:古典學派、行為學派、社會系統(tǒng)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tǒng)管理學派、經(jīng)驗主義學派、權(quán)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組織行為學派、社會技術(shù)系統(tǒng)學派、經(jīng)理角色學派、經(jīng)營管理學派等等。這些流派盡管各有自己對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論主張,但從內(nèi)容上來看不超出三大內(nèi)容,即組織、管理方式以及經(jīng)營。

企業(yè)發(fā)展遵循一定規(guī)律,國學思想在企業(yè)中的應用以及與企業(yè)管理的融合也絕非偶然。一是西方管理學說的進入,使得國人領略了嶄新的管理理念,清新與科學之氣氛深入企業(yè)。但是,中國企業(yè)成長的環(huán)境與階段自有其特殊性,西方式的管理思維和方法,在國內(nèi)全面應用必有其局限性。二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不斷更迭、更新,管理堪稱時尚,企業(yè)界感到莫衷一是。在復雜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人們體悟到,國學思想本是企業(yè)管理的皈依之道、門徑之一。三是西方管理方式重視制度,講究科學,比較理性,而中國的企業(yè)倚重人情?;谥袊奈幕瘋鹘y(tǒng)和企業(yè)特點,企業(yè)界希望以國學智慧來彌補西式管理的弊端,使管理更具人性和藝術(shù)性。四是中國的企業(yè)管理原本就離不開國學思想。中國有著5000年的歷史,以儒家為主,道家為輔,兼蓄法、墨等諸子思想的學說,早已根植國人心中,中國的企業(yè)管理自然擺脫不了本土文化背景和世俗的環(huán)境。

90多年前,梁漱溟先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里說過,“世界文化的未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當前的國學思潮的返歸,正驗證了梁先生的語言。國學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力量、真知和奧妙絕非用語言可以描述。但是,傳統(tǒng)的國學思想也并非是企業(yè)管理的獨家妙方和靈丹妙藥。從本質(zhì)上講,中式管理和西式管理其實是相通的。將國學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過分夸大,導致對國學的誤讀及濫用,絕對不可取。在西方管理思想中加入國學因素,讓管理更具人性和藝術(shù)性,這才是真正的國學思想管理應用之道。正如《文子·道德》中所言:“圣人者應時權(quán)變,見形施宜?!?/p>

38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