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關(guān)于夢想與追尋的書,小說講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jīng)紀(jì)人斯特里克蘭德,本已有牢靠的職業(yè)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jīng)]有人能夠理解。他在巴黎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煎熬,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幾乎一命嗚呼。而且為了尋找表現(xiàn)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jīng)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他最后離開文明世界,遠(yuǎn)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于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shù)氣質(zhì)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chuàng)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風(fēng)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xiàn)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shù)、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夢想,斯特里克蘭德卻在追逐他的噩運,更準(zhǔn)確的說是一個被夢想俘虜?shù)娜嗽谧分鹱约旱呢\。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蘭德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后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jìn)內(nèi)心召喚的冰窟窿里去。小說里的那個“我”問他:“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說:“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我”再問他:“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別人也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他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君王。 這樣的人當(dāng)然可惡。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zé)任心,不屑和“社會”發(fā)生任何關(guān)系。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里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如果說他與別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么妖冶,多么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人們”里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靈感源自哪里
大部分人都同意這樣一個觀點,就是靈感源自潛意識,而潛意識來源于人經(jīng)歷的積累,所以這也是一種經(jīng)驗主義的說法,每個人都且只從現(xiàn)實取材。藝術(shù)家將零零碎碎的概念重新排列組合,用特定的形式表達(dá)情感。那么形式又來源于哪里呢?也許它是現(xiàn)實中就有的,也許它是根據(jù)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實驗、對比出來的。
藝術(shù)是什么
最有概括性的說法是,藝術(shù)是帶有觀念的形式,按照這個說法,純粹寫實的繪畫、隨意的照片似乎都算不上藝術(shù),而文字到可以算是藝術(shù)了。
理想從哪里來
這個似乎更難回答,可以看看克里斯特蘭德,他的理想似乎是憑空冒出來的,他在四十多歲,上了半年夜校之后就突然迷上了繪畫,并且對其它任何事物都極其冷漠,后來去了塔西提島,再次結(jié)婚生子,十分享受那里的生活,并且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不朽的名作。所以理想似乎是憑空冒出來的。但是仔細(xì)回味小說,我發(fā)現(xiàn)另一個可能性,克里斯特蘭德的理想來源于他的特質(zhì),他不怎么喜歡說話,不怎么喜歡證券公司的工作,他本身也顯得特別無趣,然而突然有一天,他打破了現(xiàn)在的生活......可以發(fā)現(xiàn),他以前的生活并不如意,并不符合自己,在到了島上之后,他感到十分滿意,所以他適合塔西提島,適合繪畫。
看完《月亮與六便士》之后,在很多人的評論中,很鄙視追名逐利的人,向往平靜的生活和崇高的理想,然而在我看來,這是曲解了小說的本意,正如前面所說,理想來源于一個人的特質(zhì),追求理想的前提是認(rèn)識自己,正如高更的畫作《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要去何地》,在去何地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我是誰,而克里斯特蘭德在這個問題上花了四十年。所以不是要你去追逐月亮,而是讓你去認(rèn)識自己,然后再選擇是月亮還是六便士,如果選擇月亮,又是什么樣的月亮。
知道毛姆是從《月亮與六便士》開始的,最初對這本書感興趣僅僅是因為書名很寫意,那種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好似自始至終都存在我們的追求之中。后來,了解了毛姆的其他作品《人生枷鎖》《刀鋒》等等,只不過都不曾拜讀。去年網(wǎng)上書店做活動,順便就把毛姆的這本《月亮與六便士》放入了購物車,書到手后,束之高閣,直到三月份才想起去認(rèn)真的讀一下。
書的內(nèi)容很簡單,寫的是畫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死后成名,關(guān)于他的傳說甚囂塵上,而“我”作為他曾經(jīng)的朋友,踏上了追憶他的道路?!拔摇币娮C了他從證券公司毅然決然辭職并不辭而別“拋棄妻子”從倫敦到了巴黎追求繪畫的瘋狂;我看到了他忘恩負(fù)義,為了他的藝術(shù)勾引了朋友的妻子,又將他拋棄;我聽說了他從馬賽千方百計來到了他苦苦追尋的夢想之地—塔希提島直到最后死于麻風(fēng)病。在“我”看來他的前半生本本分分,后半生瘋狂而已無情。但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一生卻是那么富有爭議和啟發(fā)。讓我們思考理想與現(xiàn)實的問題。
可是,就我而言,佩服查爾斯?斯特里克蘭追求夢想的努力,但不喜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許在他看來情感都是一種束縛,“愛情是一種病”,因此他離開了妻子、拋棄了情人,最后找到了一個伴侶。
《月亮與六便士》,就行理想和卑微的現(xiàn)實一樣。我們每個人骨子里都有著不同的理想。只不過在歲月中被埋藏了,偶爾在記憶中找尋到到她,也只是遠(yuǎn)遠(yuǎn)的看一下,不敢講她拾起,有很多理由,擔(dān)心未來、擔(dān)心家庭,其實更多的還是不舍得放棄可見的未來去追尋還是虛無漂亮的未來,怕的是在追尋中不斷的挫敗,因此我們才老老實實躲避在避風(fēng)港里。雖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是一個不可理喻的瘋子、執(zhí)迷不悟的傻子、冷酷無情的負(fù)心漢,可是他的內(nèi)心充滿著熱氣和理想,一直在追求著他心中的美,并不惜燒掉道德和社會的羈絆。也許這就是真本書的真正意義吧。
(PS:這本書深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很多文字中都透露出這一點)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看透人生的智者。人至中年,正是“四十而不惑”的年紀(jì),他擁有一位賢惠的妻子和一雙可愛的兒女,雖然平凡,但也算是過得安穩(wěn)自在。
但正是在這本該安定下來的年紀(jì),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座溫暖的圍城,做出了一個“驚世之舉”——學(xué)畫。
這在旁人看來是極其匪夷所思的?,F(xiàn)實生活面前,夢想又算得了什么?更何況,原本生活富足的他竟為了多一些錢買油彩而忍饑挨餓,衣衫襤褸,可畫出的作品卻無人賞識,這更是可笑至極。
他就如一朵盛開的矢車菊,突然衰敗了。書中的“我”曾對他的選擇不屑一顧,每每相見,總免不了冷嘲熱諷,并一次次地勸說他“回歸正道”。但斯特里克蘭德只是笑笑,從沒接受過“我的”好心建議,“我知道自己不是個偉大的畫家,”他對“我”說,“我不是米開朗琪羅,不是的,但我又有我自己的東西?!?/p>
想起那個說著“當(dāng)我坐在那架破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的海頓,我突然覺得有些懂他了。
幸運之神總會眷顧那些永不放棄的跋涉者。結(jié)果自是了然,斯特里克蘭德最終成功了,畫作被人爭相購買。這時我們不禁要問:他憑何成功?毛姆說:人們常常發(fā)現(xiàn)一位離了職的首相,當(dāng)年只不過是個大言不慚的演說家;一個卸甲歸田的將軍,無非是個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由此可見,成功不該有一個人的外在來定義。
依我來看,內(nèi)心中最本質(zhì),最純粹的夢想的堅持造就了斯特里克蘭德,如他所言:“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qiáng)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yù)見的刺激,我是準(zhǔn)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p>
斯特里克蘭德原來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如果沒有對夢想的不懈追求,他最終只能埋沒于茫茫人海之中。然而他的執(zhí)著促使他頂住了旁人的非議,毅然踏上了作畫之路,最終脫穎而出。
拜倫不是也曾說:“雖然那緊張的桅桿要像蘆葦般搖晃,雖然那破裂的船篷會在大風(fēng)中亂飄,然而我還是不得不流浪去他鄉(xiāng),因為我像從巖石上掉下來的一顆草,將在海洋上漂泊,不管風(fēng)暴多么兇,浪頭多么高?!蔽蚁?,這世界上勇敢的流浪者其實并不是如我們認(rèn)為地那般少。
追尋夢想的路本就不是康莊大道,多少人因為無法忍受這份煎熬與等待,經(jīng)受不起他人的冷嘲熱諷,選擇了向生活卑躬屈膝,錯失了接受陽光洗禮的良機(jī)。雖然斯特里克蘭德不贊同康德的“凡人立身行事,務(wù)使每一行為堪為萬人楷模”的觀點,但他確實應(yīng)為當(dāng)下推崇的一個楷模。他選擇這樣的生活,它擁有這樣的生活,對此,他無怨無悔。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光。因為他明白,太陽總會升起,陽光總會浸潤他的靈魂。因為太陽的光芒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月亮,代表著一個崇高的追求與理想。六便士,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著一個卑微、平凡弱小的人。
有人跟我說,這本書寫的太悲情,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圓滿的。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實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畫家的夢,一個平凡卑微的人,已經(jīng)尋到了他的月亮。一個朝圣者找到了屬于他的天堂,一個靈魂的歸屬地。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話有三句。第一句,作家通曉的是人性,掌握的是人心。第二句,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第三句,上帝的磨盤轉(zhuǎn)動的很慢,但確磨的很細(xì)。
我不知道該如何解讀第一句話,沒有一個人能懂自己,別人又怎么懂自己,自己又如何能懂得別人。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本書的主人公,一個冷漠、無情、粗鄙、瘋狂,一點都不懂感恩,一個不折不扣的偏執(zhí)狂。正是因為這種偏執(zhí)才使他知道自己的追求及夢想,一個為了自己的夢想可以放棄一切的人。
舍棄了所有、扔掉所有阻攔自己的東西,家庭、環(huán)境、世俗的眼光。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這是艾塔對思特里克蘭德所說的話,接受艾塔是為了什么,打開愛情的心扉、是性還是一個可以安心繪畫的環(huán)境。我一直也沒有想通,這些都是他所不需要的東西,這些都是可以阻擋他腳步的東西,艾塔選擇他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因為愛情另一個可以說是血統(tǒng)、一個白人的血統(tǒng)。艾塔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更多感受的是愛,當(dāng)思特里克蘭德要趕走艾塔的時候也是看不見一個自私、冷漠的偏執(zhí)狂,這也是因為愛吧。
記得一部電視劇里有這樣一句臺詞:“愛情的道路上永遠(yuǎn)有一個人是一個人在追,另一個人在跑”。荷蘭畫家妻子更多的是激情,當(dāng)激情過后的空虛是無法填補(bǔ)的?,F(xiàn)實生活中的感情大多也是結(jié)束,當(dāng)所有的激情都已消退,沒有了熱戀期喋喋不休的話語和甜言蜜語,唯有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雙方都會產(chǎn)生一種幻覺,對方不愛自己了或者曾經(jīng)我愛的那個人已經(jīng)漸行漸遠(yuǎn)。愛與被愛都會變得平淡,我們只是缺少艾塔“獻(xiàn)身”的精神,你若不離我便不棄,愛是一份執(zhí)行,一份信任,一種忘我的幸福。上帝的磨盤轉(zhuǎn)的很慢,但確磨的很細(xì)。時間是最好的磨盤,磨光了我們的棱角、磨平了我們的夢想。把我們磨成了曾經(jīng)最討厭的樣子。誰又能活的明白,有幾個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有幾個人肯為曾經(jīng)的夢想放下一切多余的包袱?不是上帝的磨盤磨平了我們,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磨平。生活并不能壓彎我們的腰,只是我們選擇向生活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