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閱讀了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一書,這本書不僅具有濃厚的陜北鄉(xiāng)土氣息,更有很強的可讀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梁家河》讀書心得體會,方便家學習。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梁家河的情懷。讀《梁家河》這本書,不僅是要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知青生活,更是要學習梁家河蘊含的精神,探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源泉,進而獲取投身偉大事業(yè)的強大精神力量。學習青年干部如何在基層淬煉自我,為百姓干實事、干好事,在全民奔小康道路上奉獻力量。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為人民做實事的崇高理想信念。從北京來到梁家河,面對種種落差,年少的他就堅定了為民做實事的信念,這種信念和抱負,注定習近平總書記是一位不平凡的領(lǐng)導者。作為青年干部,我們要深入群眾中去,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眾所需所想,以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藍圖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存在作為我們不懈的奮斗目標。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勤于讀書的優(yōu)秀習慣。愛讀書,已成為形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標簽之一。無論條件多么艱苦,時間多么緊迫,讀書是他每天一件雷打不動的事情,并且留下了 30里借書、30里討書 的生動故事。習近平總書記讀書涉獵范圍非常廣,從古典名著到現(xiàn)代經(jīng)濟、從國內(nèi)文學到國外名著,豐厚的閱讀量,讓習近平總書記有了豐富的理論積累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講話引經(jīng)據(jù)典,都是來自于他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的深刻認識,這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源的基石。作為青年干部,我們要把每天讀書當做吃飯一樣平常的事情,書籍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思想、眼界,用書籍來補足我們的精神之鈣、填補我們的閱歷之空白,為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理論基礎(chǔ),更充分做到實踐與理論的相結(jié)合。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攻堅克難,抗壓擔責的精神。面對群眾貧窮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敢于擔當,帶領(lǐng)村民辦合作社、建沼氣、打水井,村里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遇到困難,習近平總書記從不退卻,撲下身子解決一切難題,方便了村民采購、用上了沼氣。作為青年干部,對群眾,我們要有擔當,不怕吃苦、不怕失敗,為群眾做出實實在在的實事,帶來真真切切的收益。
閱讀紀實文學《梁家河》,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艱苦磨礪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青年習近平在窯洞里讀書求知,在磨礪中脫胎換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干中逐步樹立起“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那么,我們這一代青年基層黨員干部該如何淬煉自己,成為新時代的優(yōu)秀基層組工干部呢?
我們要向總書記堅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對標看齊,把牢思想之舵。我們要從總書記的成長歷程中汲取深厚養(yǎng)分,尋找力量源泉,多在艱苦復雜的環(huán)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難磨礪自己,在基層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我們要向總書記博讀天下的尚學精神對標看齊,鍛造過硬本領(lǐng)。在“上山下鄉(xiāng)”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近平卻“癡迷”于讀書而廢寢忘食?!鞍滋靹趧印⑼砩峡磿背蔀榭倳浿鄽q月的生活常態(tài),留下了“30里借書、30里討書”的生動故事。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貫穿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作為新時代的基層組工干部,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孜孜以求的尚學精神,向書本學習,在實踐學習,加強工作能力的學習,補足精神之鈣。
我們要向總書記實干攻堅的使命擔當對標看齊,堅定扛起責任。在物質(zhì)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huán)境中,青年習近平帶領(lǐng)村民打淤地壩,挖深水井,建沼氣池,辦鐵業(yè)社,“有決心、有毅力,輕易不說出口,只要說出口的話,只要認定了的事,他就堅持到底?!弊鳛榛鶎右痪€的組工干部,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教誨,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從實際出發(fā)謀劃事業(yè)和工作,著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全面加強各領(lǐng)域黨的建設(shè)等方面積極探索突破,體現(xiàn)責任擔當。
滿懷崇敬的心情,研讀《梁家河》這一本記錄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生活與人生成長經(jīng)歷的書籍。崇敬知青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崇敬總書記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更加崇敬梁家河精神的傳承,一代又一代堅持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的信仰。
團結(jié)觀 :在行為中履行、堅持黨的根本領(lǐng)導方式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習近平總書記知青生活的開始經(jīng)歷迷茫困惑等過程,最終在沉思中,領(lǐng)悟到革命先輩們團結(jié)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從被動到主動深入群眾中去,融入群眾、融入鄉(xiāng)村。團結(jié)是一切工作的開始及基礎(chǔ),做任何事講團結(jié),團結(jié)才解決任何所面臨的困難。那么如何做到團結(jié)?
身先士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知青生涯中 團結(jié)觀 的體現(xiàn)。從勞動、修大壩、建設(shè)沼氣池等各個方面,身先士卒,走在最艱苦工作的前線,做任何事都可起到先鋒帶頭作用。通過實干帶領(lǐng)群眾一步步解決困難。同時其精神感染著梁家河的每位村民,其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實干精神在流傳,使得梁家河不等不靠,自謀發(fā)展之路,使得梁家河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基建行業(yè)工作,這是一項服務民生的工作,不論在工作一線還是二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與任務。只要我們勇于承擔,想別人所想,做別人所做,不推辭、不拖拉,就可實現(xiàn)自己的責任。
同時在各項工作中,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 團結(jié)觀 ,融入群眾,才能更好的工作,同時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才能更好的開展各項工作,才能起到共產(chǎn)黨人的先鋒帶頭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圍。工作不在大小,不在高低,不在好壞,只要自己用心去做每一件事,都可散發(fā)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參觀梁家河,學習《梁家河》,撞擊靈魂的感觸溢滿心間:執(zhí)著頑強的堅守、堅韌不懈的開拓、為民做事的情懷,需要我深深感悟和牢牢踐行。
1969年1月,青年習近平來到梁家河,這是城市與鄉(xiāng)村、平原與山區(qū)、繁華與貧困、開放與封閉、東部與西部鮮明的對比,在經(jīng)過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視后,他將自己融入群眾、融入鄉(xiāng)村,頑強地在這塊貧瘠的土地堅守了七年:經(jīng)歷了“跳騷關(guān)、飲食關(guān)、生活關(guān)、勞動關(guān)、思想觀”的歷練,帶領(lǐng)村民打井淤壩、發(fā)展沼氣、修筑梯田、植樹造林,為村里通電源、建磨坊、辦縫紉社、代銷店、鐵業(yè)社。在梁家河這塊有大學問的地方,青年習近平收獲了很多......
作為一名婦聯(lián)干部,我們面對的是廣大婦女群眾,婦女群眾也是一個有“大學問”的群體,如何團結(jié)帶領(lǐng)她們聽黨話跟黨走,做黨的好女兒,需要我們努力做到頑強地堅守,不斷地創(chuàng)新,主動地回應關(guān)切。步入新時代,群眾工作面臨許許多多的挑戰(zhàn)和問題,我們要抓住群團改革的機遇,“強三性”“去四化”,實施好“五大行動”:思想引領(lǐng)行動、婦聯(lián)改革行動、巾幗脫貧行動、家庭文明行動、巾幗維權(quán)行動,切實服務婦女群眾,引領(lǐng)她們做踐行新思想的新女性、建功新時代的新女性、開啟新生活的新女性。
我認為,閱讀《梁家河》這本書,可以告訴廣大黨員干部,如何面對逆境,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如何讀書,為什么要讀書?如何走出封閉的書齋,走向更加廣闊的社會生活;如何樹立群眾意識,如何下基層,進鄉(xiāng)村,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如何樹立遠大理想,如何堅定理想信念;如何磨礪思想,錘煉意志,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等等。
在當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舉國上下堅定“四個自信”,樹立“四個意識”,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人民群眾都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今天,我們有幸成長在一個物質(zhì)充沛的和平年代,只有銘記過去,?;仡櫹容厒冏哌^的路,才能感悟到一切是多么的難能可貴。我們要向總書記實干攻堅的使命擔當對標看齊,堅定扛起責任。
“春江水暖鴨先知”,只有與群眾打成一片,才能解民之所憂,才會知群眾的冷暖。習近平說:“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會,這個是最根本的。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fā)芽的,以至于到現(xiàn)在,每時每刻影響著我?!绷杭液拥摹皽囟取币檬秩ビ|碰,要用心去體會。大家一定都有在新聞里面看到習近平總書記每到老鄉(xiāng)家里不是掀起鍋蓋,就是摸摸炕頭,這些都是來自人民群眾的“溫度”。
作為基層一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工作者,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教誨,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從實際出發(fā)真抓實干。特別是在當下,我們面臨的環(huán)境保護工作十分復雜也十分艱苦,也許,存在的困難與問題還有很多,但是,只要我們認真貫徹執(zhí)行國家有關(guān)自然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guī),全面開展科學研究和自然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同時能夠堅定黨性原則,能夠端正為人民服務的情懷,能夠時時刻刻設(shè)身處地為群眾著想,那么,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