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南京路,我買了一本書,名叫《偷書賊》。就是這個故事,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能撼動死神。
你聽說過死神講故事嗎?他首度開口,理智、冷靜卻幽默,甚至還帶著一點溫暖,娓娓道來一個與他相遇三次小女孩的故事……1939年的德國,9歲的莉賽爾?梅明格和弟弟被萬不得已的媽媽送往慕尼黑遠郊莫爾欽鎮(zhèn)漢密爾街的寄養(yǎng)家庭。6歲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清冷的葬禮后,莉賽爾意外得到了她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她的父親被打上共產(chǎn)主義者的烙印,被納粹帶走了,母親隨后也失蹤了。在彈奏手風(fēng)琴的養(yǎng)父幫助下,她學(xué)會閱讀。盡管生活艱苦,但是她發(fā)現(xiàn)了比什么都吸引她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她擁有了14本書。莉賽爾,這個被死神稱為“偷書賊”的可憐女孩,在戰(zhàn)亂的德國努力地生活著??梢幻杜趶棜缌怂男℃?zhèn),養(yǎng)父養(yǎng)母以及周圍所有的人都死去,只有她因為在地下室如饑似渴地讀書而逃過一劫。
這個故事,撼動了死神。作家是澳大利亞的馬克斯?蘇薩克,譯者是孫張靜。馬克斯?蘇薩克寫這個故事源自父母講述的情節(ji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他的父母親眼看見許多悲劇和慘狀。這個故事里,莉賽爾?梅明格與朋友們的友誼是最真誠的;與養(yǎng)父養(yǎng)母的真情是最感人的;她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是最令人痛苦的。
在莉賽爾身上,我學(xué)到了許多東西——面對前所未有的不幸事情時,要樂觀向上,想辦法去探討它,學(xué)會快樂地面對一切。珍惜每一秒時間,珍惜曾經(jīng)快樂的時光,珍惜別人對你的信任,珍惜給予過你的,送過愛心的人??吹絼e人的閃光點。要充滿愛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要充滿純真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快樂;要充滿自信挑戰(zhàn)自己;更要充滿熱情迎接那美好光明的世界!莉賽爾懂得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在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第一本書,從而愛上了書。書救了莉賽爾?梅明格一命。不求這一切,你喜愛讀書嗎?你讀了多少書?莉賽爾?梅明格所擁有的14本書給她帶來無限撫慰,她在這豐富多彩的書中看到流星劃過一條弧線,墜入湖中,從書中她遠遠不止看到這些東西。那簌簌的雪花飄落下來,覆蓋了莫爾欽鎮(zhèn)。在小屋子里,莉賽爾?梅明格的家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那是養(yǎng)父和她在閱讀書籍呢,這聲音,穿過靜謐的大街小巷,瞧!這場面多么溫馨……
《偷書賊》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書給我們帶來的無窮力量。
《偷書賊》(作者馬克斯·蘇薩克)。
在豆瓣上跟某人“反目”。起因是豆娘,他因為頻繁“過敏”被刪,就咒罵檢查員。我說人家不過是打工的。后來話不投機。
許多人切身體驗到的不自在就是“過敏詞”,第一恨的就是檢查員。檢查員這個工種是怎么發(fā)明出來的?他是層層授命下來的,是審查制度中最底層的員工。
讓我們來看《偷書賊》。某個德國成年公民,男性,長年對納粹反感,不管誰邀請,都沒加入黨衛(wèi)軍和納粹黨。但后來他為了保護自己幼年的孩子,準備加入某黨,并宣誓。但他的入黨申請被駁回。
某軍官冷笑對他說:現(xiàn)在太晚了。
他幾乎預(yù)感到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會在隨之而來的風(fēng)浪中受損害。但他無能為力。他沒什么可做的了。即使他這幾天都在艱難地誦讀那本“黨章”。試著表現(xiàn)自己愿意屈服。
有許多刁詭的事。
例如希特勒本身并不具備雅利安民族的典型特征。他要么是混血,要么是猶太人。而在德國軍隊中混進了不少猶太人。因為他們不想作為猶太人被消滅。不加入德軍才是自殺行為。他們冒充了其他“強大民族”混進了德軍。德軍官其實也知道他們可疑,但是戰(zhàn)爭全面鋪開,戰(zhàn)線永遠缺人,不用白不用。如果要譴責(zé)加入德軍的猶太人不義,肯定是迂腐的。設(shè)身處地,明明有生路,你會尋死路?那是違反生物本能的。如果一個極權(quán)政權(quán)感覺自身不安全,就會加強審查制度。而且他們擁有的軍隊和警察都可以作為暴力機器,僅僅一個網(wǎng)上論壇的檢查員,只是牛刀小試。它會有一千種辦法束縛你。直到它本身被“汪洋大海”淹沒為止。
你認為檢查員有自由選擇嗎?他可以不做,換份工作。但世上餓得要死的窮人多了去,他們會爭搶他離開的位置。他們會感激多一個飯碗出來。而你只會不斷咒罵他們,卻不會反思這一切的源頭。
5千年文化,5千年婆媳之爭,你罵婆婆,婆婆年輕時也罵自己的婆婆,再追究下去,同一個循環(huán)。所以,你罵了有何用?
正妻罵小三,打小三,但下一代的男人仍然養(yǎng)小三,于是重復(fù)。門衛(wèi)承主子意旨,閑人免入,用謊言搪塞,你打門衛(wèi)有何用?最多主子賞門衛(wèi)一點醫(yī)療費。
周圍籠罩著巨大的黑暗,甚至,心靈也完全被黑暗占領(lǐng)。在巨大的恐懼中,人們只能掩面而泣。在這時,稚嫩的聲音在角落響起,十三歲的女孩莎賽爾一字一句地朗讀著。吵鬧漸漸停歇,飛機的呼嘯聲和炸彈的爆炸聲不再刺耳,朗讀聲化為一道光芒,劃破濃厚的黑暗。
《偷書賊》中的德國沒有明亮的顏色,只有黑、紅、灰交織融合。黑,是死神和無邊的黑暗;紅,是鮮血和無聲的尖叫;灰,是絕望和永無休止的死亡。這一段歷史,是血腥的展覽,最殘忍和湮滅。戰(zhàn)爭下的德國在三色的擠壓下卻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九歲的莉賽爾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遠郊的寄養(yǎng)家庭,弟弟在途沖夭亡。在冷清的寒磣的喪禮后,莉賽爾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在養(yǎng)父的解讀下,她學(xué)會了閱讀。她因此發(fā)現(xiàn)了一個比食物更難抗拒的東西一書。兩年后,在希特勒生日焚燒猶大書籍的過程中,莉賽爾偷偷救出她的第二本書《聳肩》。隨后,鎮(zhèn)長夫人的書房向她開放,她接觸了更多的書。
即使貧困使莫爾欽小鎮(zhèn)成為德國的縮影,人們變得冷酷,但黑暗中仍有不死的人性。溫和的寄父漢斯和暴躁的養(yǎng)母羅莎在反猶太人狂潮中偷藏了一個叫馬克思的猶太人。收留一個猶太人意味著滅頂之災(zāi),然而羅莎和漢斯卻讓馬克思在地下室隱藏了兩年。
在戰(zhàn)爭的陰影中,鎮(zhèn)長夫人伊爾莎·赫曼了解到莎賽爾對書籍的渴望悄悄地打開窗戶,讓自家的書房成莉賽爾的自選超市。后來,在莉賽爾不再到她客廳偷書時,她又寫信鼓勵莉賽爾寫作,促使她走上寫作之路。漢斯一家,鎮(zhèn)長夫人讓我看到在苦難怕懸崖上依舊開著人性的小花。讀后感·寬容和仁愛,在亂世記了堅定一點點明亮,即使非常微弱,慈父,書籍,摯友······莉賽爾在最壞的時期卻擁有了人生最美好的一切,直到,爬出地下室后莉賽爾看到廢墟沖一切親邁后人的尸體,戰(zhàn)火將莫爾欽小鎮(zhèn)變成了人間地獄。
在書的最后,死神感嘆到:“人類真讓我捉摸不透?!边B死神也不得不承認他不斷低谷人類。這是因為,無論死神如何威脅人類,人類善良的人性,永遠不會泯滅。
故事以一個死神的視角講述了發(fā)生在戰(zhàn)亂年代的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從戰(zhàn)爭的開始,到戰(zhàn)爭的高峰。主人公從十歲到十四歲,由童年到少女。親情,友情,朦朧的愛情,生離,死別,恐懼,歡樂,交雜而來。在死神的娓娓道來中,人性的美好與罪惡緩緩展開。
在戰(zhàn)爭的年代里,命運悲苦的微小人物無處不在。無論是主人公還是一筆帶過的人物,都會有一個故事讓你流淚。比如,小偷頭子阿瑟.伯格,他告訴莉塞爾他要搬到科隆去了。我本以為他找到了更好的地方生活,死神的敘述卻不動聲色:他蹲在科隆的`街頭,懷里抱著剛咽氣的妹妹,兜里裝著兩個偷來的蘋果。文中對他的背景交代不多,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背后又隱藏了多少悲苦呢。如果不是休伯曼夫婦,莉塞爾的結(jié)局也很有可能是餓死街頭。漢斯.休伯曼收養(yǎng)了莉塞爾,這算不了什么。但他可以把猶太人馬克斯收藏在地下室長達2年。
倘若在你的國家也發(fā)生戰(zhàn)爭,你也會有像他們一樣的勇氣嚒。整個社會都陷入了狂熱,你還能分清是非嗎?同情之心很多人都有,但能付諸行動的寥寥無幾,更勿說對被冠以敵人稱號的人施以援手。為了你的憐憫之心,被人視為賣國賊,遭到周圍所有人的唾棄甚至有性命之憂,你還有勇氣冒著以上的種.種,為你的憐憫付諸行動嗎?在納粹德國,難道真的所有人都如此痛恨猶太人嗎?還是他們只是麻木的跟從,為了不讓自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異類,而對無辜的陌生人施以迫害。因為漢斯夫婦信仰的不是什么真理,或者道德,而是愛。他們只是單純的愛別人,認為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quán)利。此等思想,如我國古代圣賢孔子的思想不是不謀而合嗎?可是,這種思想,卻演變成了個人極端崇拜。納粹德國不正是因為對希特勒的極端崇拜,盲目地服從,才做出如此駭人聽聞的惡行嗎?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梢裕S多人卻以為:有,便足矣。他們給了自己很多理由,做了很多違背良心的事情,時間長了,良心為何物,也就忘了。對他者的愛,才應(yīng)該是團結(jié)這個社會的紐帶,而不是對一個虛無名稱的愛。但是,現(xiàn)在恰恰是對一個名秤的愛在聯(lián)系這個社會,這種愛是多么的虛無,而它產(chǎn)生的也只有恨,對他者的愛倒成了虛妄。電視上總是有很多為某地捐款獻愛心的晚會,可是這種晚會只是一種形式,除了能收到錢,對培養(yǎng)愛心一點意義也沒有。愛應(yīng)該是自發(fā)的,而不應(yīng)該是號召的。我們這個社會,自發(fā)的只有憤怒,鋪天蓋地的憤怒。但是,憤怒又何嘗不是因為對身邊親人的愛?
在我們國家,連我們自己都覺得,我們的素質(zhì),準確的說是平均素質(zhì),比不上別的發(fā)達國家。但是從外國的文學(xué)作品或者影視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在國外,甚至是港臺,是不存在“素質(zhì)低下”的說法的。對于那些我們認為素質(zhì)低下的行為,他們腦海中浮現(xiàn)的言語是不可理喻,就算是不可理喻,他們也從來沒有用一個公認的道德制度來衡量別人。衡量別人行為的標(biāo)準只有法律。而令他們自覺遵守的不是嚴厲的刑罰,而是他們自己心中的底線。東方的因果報應(yīng),西方的地獄天堂,其實都一樣。那些無法在法律上體現(xiàn)的標(biāo)準,都只是適合于約束自己而非他人。在我們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里,遇到讓人覺得錯誤的行為的時候,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責(zé)怪他們,卻不是自省。倘若每個人都能嚴于律己,而不是想到因為別人的小過錯而對自己的小過錯心安理得,我想,我們國家的很多現(xiàn)象會銷聲匿跡。
《偷書賊》這是一本號稱與《追風(fēng)箏的人》比肩的溫情小說,封面上的這段廣告語在書展上吸引了我。當(dāng)然,和很多書的命運都一樣,買回來后就這樣默默的躺在了書架上??墒牵褪沁@樣一個溫暖的下午,我拿起了這本書,開始了第一次接觸關(guān)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小說。
小說從死神的角度入手,緩緩道出整個故事。死神,有點可怕的字眼,剛開始的我心情是抗拒的,這樣的開始,不正是也暗示了整個故事的結(jié)局,那知道結(jié)局的故事,還有什么吸引力?可是,從主人翁莉賽爾在失去弟弟的苦痛中得到了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開始,我似乎和故事的講述著死神一樣,成了一個旁觀者,一個知道“走向死亡”的真相的知情者。但是似乎這一切此時卻如此自然而然呢?
1939年,莉賽爾離開了過去,來到了漢密爾街,重新?lián)碛辛税职謰寢尅_@是對奇特的父母。先說養(yǎng)母吧,雖然這個媽媽表達母愛的方式有點特別,但是這個母親的心比別人料想的都要大?!八窃谀莻€漫長的月夜里,抱著那件樂器的女人;她還是在猶太人到達莫爾欽鎮(zhèn)的第一天晚上,毫不遲疑給他端來食物的女人;她還是那個伸長了手臂,到床墊里為了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去素描本的人”。她用自己的方式愛護著養(yǎng)女和自己的丈夫。
當(dāng)然對莉賽爾最重要,給予她最多快樂的就是這個養(yǎng)父。地下室的教她認字、看書、甚至學(xué)手藝,那樣子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中,這樣的家庭似乎完美的有點嫉妒。哦哈,一定的,死神在的地方,何來如此圓滿?就這樣,一個猶太青年的出現(xiàn),使這一家走上了不一樣的軌跡。
那時候,“猶太人”三個字的可怕程度不低于死神,然而養(yǎng)父為了報答救他一命的猶太戰(zhàn)友收留了這枚“臨時炸彈”。馬克斯,猶太青年,從小喜歡拳擊,在所有親人的幫助下,投奔了莉賽爾一家,從此這樣的青年就開始了地下室生活。這樣樸實的德國民眾,無辜的猶太人。
故事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人物一個連著一個。休伯曼夫婦的相處之道,魯?shù)吓c莉賽爾的淡淡初戀,馬克斯和莉賽爾的靈魂交流,優(yōu)雅的鎮(zhèn)長夫人,可憐的霍茨佩菲爾太太……警報頻繁的年代下,活著或者死去的人們。
故事的結(jié)局,文字簡單甚至有點吝嗇,但噴涌的感情,就如我奪眶的眼淚一樣難以抑制。十個章節(jié),每個部分都是以一本書或故事的名字來命名,其中14本書,帶給這個風(fēng)雨飄零的小鎮(zhèn)別樣的溫柔。
“我厭惡過文字,也喜愛過文字。我希望我能把它們運用到恰當(dāng)好處”。這是莉賽爾寫的書的最后一行,我想著這也是作為一個偷書賊心理最直白而柔軟的部分。
《偷書賊》作者馬克斯·蘇薩克以死神為第一人稱向我們訴說了二戰(zhàn)期間發(fā)生在德國漢密爾街一系列事情,從1939年偷書賊被送往休伯曼一家開始到1943炸彈轟炸了漢密爾街,講述了二戰(zhàn)納粹治下的德國底層民眾和猶太人的悲慘生活。講述了主人公莉賽爾從弟弟去世被漢斯·休伯曼一家收養(yǎng),開始攫取文字的生活,書中講了她對書的珍惜與愛護,知道戰(zhàn)爭摧毀了一切。
戰(zhàn)爭永遠伴隨著尖叫和鮮血、痛苦和傷痕、絕望和死亡。無論是發(fā)動戰(zhàn)爭的國家還被動參戰(zhàn)的國家,底層人民都是最苦的。書中漢密爾街的德國人民就過著忍饑挨餓、整天喝著綠豆湯的日子,書中的孩子們,包括偷書賊莉賽爾,一塊糖都得分成好幾次吃,為了果腹不得不去偷東西,大一點的去參軍。更慘的是猶太人,書中猶太人馬克斯被迫在地下住了兩年,整天不見陽光,遭遇種族歧視,挨鞭子乃至被屠殺。
當(dāng)然,《偷書賊》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愛好文字的女孩,一個攫取文字的人,一個善于偷書的人,因為愛看書,所以才偷書。我們在她身上可以看見文字(書籍)力量,也是因為文字,她和漢斯·休伯曼也就是她的爸爸成為了好朋友,和鎮(zhèn)長夫人關(guān)系更緊密,還有與那個猶太人馬克斯之間的故事。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防空洞里,在人心惶惶的每個白天或深夜,一雙雙發(fā)抖的手、一陣陣嬰兒的哭鬧、一顆顆備受摧殘的心,在莉賽爾用平靜的語調(diào)朗誦著書籍之下一一被撫平。
還有漢斯·休伯曼,一個幸運的從死神手里逃脫兩次的人,他是個信守承諾的人,沒有因為危險而逃避,他沒有將猶太人當(dāng)作是敵人,沒有像當(dāng)時的大多數(shù)德國人一樣踐踏拋棄他們,而是收藏猶太人。我們從漢斯·休伯曼身上也可以看出反對戰(zhàn)爭、愛好和平、沒有種族歧視的德國人的另一面。
有此可知,和平是多么的美好,我們要珍惜當(dāng)下來之不易的生活。
此書需要耐心細致地去讀、去體會,適合大人和孩子一起閱讀。
《偷書賊》故事以一個死神的視角講述了發(fā)生在戰(zhàn)亂年代的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從戰(zhàn)爭的開始,到戰(zhàn)爭的高峰。主人公從十歲到十四歲,由童年到少女。親情,友情,朦朧的愛情,生離,死別,恐懼,歡樂,交雜而來。在死神的娓娓道來中,人性的美好與罪惡緩緩展開。
在戰(zhàn)爭的年代里,命運悲苦的微小人物無處不在。無論是主人公還是一筆帶過的人物,都會有一個故事讓你流淚。比如,小偷頭子阿瑟.伯格,他告訴莉塞爾他要搬到科隆去了。我本以為他找到了更好的地方生活,死神的敘述卻不動聲色:他蹲在科隆的街頭,懷里抱著剛咽氣的妹妹,兜里裝著兩個偷來的蘋果。文中對他的背景交代不多,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背后又隱藏了多少悲苦呢。如果不是休伯曼夫婦,莉塞爾的結(jié)局也很有可能是餓死街頭。漢斯.休伯曼收養(yǎng)了莉塞爾,這算不了什么。但他可以把猶太人馬克斯收藏在地下室長達2年。
倘若在你的國家也發(fā)生戰(zhàn)爭,你也會有像他們一樣的勇氣嚒。整個社會都陷入了狂熱,你還能分清是非嗎?同情之心很多人都有,但能付諸行動的寥寥無幾,更勿說對被冠以敵人稱號的人施以援手。為了你的憐憫之心,被人視為賣國賊,遭到周圍所有人的唾棄甚至有性命之憂,你還有勇氣冒著以上的種.種,為你的憐憫付諸行動嗎?在納粹德國,難道真的所有人都如此痛恨猶太人嗎?還是他們只是麻木的跟從,為了不讓自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異類,而對無辜的陌生人施以迫害。因為漢斯夫婦信仰的不是什么真理,或者道德,而是愛。他們只是單純的愛別人,認為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quán)利。此等思想,如我國古代圣賢孔子的思想不是不謀而合嗎?可是,這種思想,卻演變成了個人極端崇拜。納粹德國不正是因為對希特勒的極端崇拜,盲目地服從,才做出如此駭人聽聞的惡行嗎?
《偷書賊》中另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文字。當(dāng)現(xiàn)實已然灰暗,甚至現(xiàn)實企圖將灰色延伸到人的精神領(lǐng)域的時候,書,便成立最具有力量的東西。最可怕的毀滅不是亡國,而是亡精神、亡思想。當(dāng)希特勒企圖用高超的演講技巧控制國人思想的時候,當(dāng)多少經(jīng)典在火堆中燒得噼啪響的時候,莉賽亞偷了一本書,不,是拯救了一本書,她戀上了所謂的"毒藥".精神統(tǒng)治可以囚禁住平庸的大人,卻永遠無法約束孩子的心靈。莉賽爾在目睹焚書運動之后,強忍著淚水站在教堂的臺階上的向元首致敬,心中"元首="共產(chǎn)主義分子"+一堆篝火+親生媽媽的遭遇+弟弟的死亡"的算式早已將黑白道明,孩子心中正義的天平孰輕孰重,一目了然。魯?shù)献冯S自己的心,以杰西·歐文斯自居,拒絕回答正確的元首的生日,逃避納粹青年團的訓(xùn)練,有一種叫做"自由"的東西在他看來比"元首"更重要。馬克斯在沒有自由的地下室生活中,講著《監(jiān)視者》和《擷取文字的人》的故事,文字編織出了陽光的色彩,友誼跨越了種族,希望在心靈對話中放大。在《偷書賊》中,文字不是以犀利的武器的形象存在,對于莉賽爾,它是對進步的追求、對求知欲的滿足,伴隨著對現(xiàn)實的叩問;對于防空洞里的人,它是一種安慰的氣氛,是平和人心的藥劑。在整個過程中,它淺滋漫長,無聲滲透,啟蒙便不知不覺地生根,所有的人都開始反思,偽飾華麗的演說背后的暴力,國家尊嚴榮光后血淋淋的尸體。
最終,漢密爾街上的人,整個納粹德國下的人已經(jīng)品嘗到了這愚忠與放任的苦澀。站在刑事的角度他們沒有親手殺過人,站在國家的角度他們捍衛(wèi)國家也沒有錯,站在道德的角度他們沒有做什么大義不道的事,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他們無法原諒自己。他們本應(yīng)該理智地批判法西斯的行為,他們本應(yīng)該團結(jié)起來矯正國家走上的岔道,他們本應(yīng)該更有勇氣把猶太人收入自己的翼下??墒牵麄冎姓嬲プ龅娜撕苌俸苌佟C仔獱枴せ舸呐宸茽柧褪沁@樣在求生的渴望和人性的自我審判中絕望地自殺。悲憫如果只是少部分人的覺醒,悲憫如果僅有思想上的萌芽,那是莫大的悲劇,這樣的悲憫永遠無法產(chǎn)生扭轉(zhuǎn)乾坤的力量。一如結(jié)局,漢密爾街"天堂"成地獄,人類長眠不復(fù)醒。悲憫的月光彈奏著哀傷的調(diào)子,像漢斯爸爸的眼神"游離而迷茫,看不到任何答案".
誰也無法斷言一切不會重演,我們看到影片《浪潮》中被輕而易舉慫恿誕生的"獨裁"悲劇。誰也無法輕易定論,是否應(yīng)該原諒《朗讀者》中漢娜一樣的無知殺人犯??墒牵瑹o論怎樣,人性的那份悲憫在,事情還不至于很糟糕。因為你總能在黑暗中看到月光,在丑陋中邂逅美好。